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9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航空   1117篇
航天技术   386篇
综合类   212篇
航天   69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世纪60年代初,四人小组在钱学森先生直接指导下为发展我国人造卫星进行早期准备工作。文章详细介绍了四人小组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搜集学习国外有关卫星和空间技术的资料,编制《1964-1973年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为大学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以及担任星际航行座谈会秘书等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微小型飞行器(MAV)精确的数学模型很难得到,限制了单纯动态逆控制方法的使用,比例-积分-微分(PID)等传统的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应用动态逆控制方法的新途径──神经网络动态逆。选取串接积分器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训练飞行控制系统的动态逆模型,并自适应补偿逆误差。用MATLAB的NNCTRL20工具箱并结合NNSYSID20工具箱建立了仿真系统。升降舵和方向舵联合控制转弯。用PID控制器、近似神经网络动态逆模块、在线神经网络补偿器构建了飞行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动态逆有较强的鲁棒性、稳定性和指令跟随能力,比PID更适合于微小型飞行器的姿态控制。  相似文献   
993.
高超进气道临界起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一种吸气式高超飞行器模型的Ma=7风洞吹风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了高超进气道不起动、临界起动和起动状态的流动特征,包括流动图谱、压力分布和气动力分布;并将进气道内收缩比值与等熵理论最大起动收缩比限、自起动最大起动收缩比限和经验最大起动收缩比限做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有助于高超进气道的设计和起动性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重复使用运载器小升阻比无动力飞行时的制导技术,以投放着陆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在线生成的自适应制导技术.这种制导技术主要解决在线轨迹生成技术、自适应制导策略和制导规律问题.首先设计了自适应制导系统的体系结构,将在线轨迹生成技术、自适应制导策略和制导规律集成在一个框架中.在线轨迹生成技术充分考虑了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飞行能力,根据当前的飞行状态和末端期望的飞行状态,在线规划轨迹剖面,产生一个物理上可飞的、稳定的轨迹剖面,并给出了设计方法.将轨迹生成与制导策略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自适应能力的制导回路.最后以某验证机为例,对在线轨迹生成、制导策略和制导规律进行了集成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轨迹在线生成的自适应制导系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鲁棒性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一种新的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利用单隐层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能力和被控对象分析模型的有用信息构建一种单隐层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用以在线估计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的鲁棒控制器用以克服估计误差。将所得单隐层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与轨迹线性化方法结合形成新的非线性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案,严格的理论证明在给定的自适应调节律作用下闭环系统所有误差最终有界。该控制方案被用于近空间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高超声速飞行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而且能够提供高精度、高稳定度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996.
电推进系统在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上应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未来静止轨道平台上应用电推进系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氙离子电推进系统(XIPS)应用于静止轨道卫星平台,除了要解决电推力器本身的问题之外,还要在系统应用方面做大量工作。以该静止轨道卫星对电推进系统的需求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电推进系统在未来静止轨道平台上应用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类及梳理:一是电推进系统与电推力器之间的关系,包括电推力器与推进剂贮存和供给子系统、电源子系统、控制子系统联合工作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二是电推进系统与化学推进系统的协调工作,包括两种推进系统的任务分工及相互影响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三是电推进系统对整星及大系统的影响,包括电推进系统对电源、热控、羽流污染控制、电磁兼容性(EMC)、遥测遥控、自主管理等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明确了电推进系统在整星上应用所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7.
卫星垂直方向充退磁线圈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提出采用电连接器对接安装方式设计卫星垂直方向充退磁线圈设备,可使卫星磁试验过程中去除吊装作业,大大提高其安全性。根据该思路进行线圈组位置布局及电性能参数的分析设计,然后完成充退磁线圈设备的结构设计和静力学有限元分析。在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的CM2试验室内,研制完成的充退磁线圈设备已经在多颗卫星磁试验中获得很好地应用,它具有制造工艺简单、节省材料、操作安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8.
尾喷管构型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纵向静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尾喷管构型的选取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二维耦合隐式欧拉方程对高超音速飞行器内定常无粘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尾喷管斜面倾角分别为8°、11°、13°和15°时,其构型对高超音速飞行器处于3种不同工作状态下(即进气道关闭、发动机通流和点火)纵向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尾喷管斜面倾角为11°时,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纵向静稳定特性较好,为下一步改型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以国内研制的稳态等离子体推力器羽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粒子单元法和直接蒙特卡罗模拟法的数值仿真模型,简化了电子动量方程,运用Boltzmann关系式求解了等离子体电势,研究了羽流电子数密度、离子电流密度及流场温度分布。通过与实验数据和已有数值结果对比,以验证模型和编制的程序。研究表明,羽流出口下游0.3~1.0 m处的羽流中心电子数密度约为2.5×1016~5×1015m-3,电流密度约为65~1 A/m2。文中工作对分析等离子体羽流污染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小型无人机飞控系统在功耗、成本、可靠性以及集成度等方面的较高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Freescale M56F807型DSP和PID控制策略的飞控系统。针对某型号的无人机,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其基本硬件和软件结构。采用了时域信号的取样积累平均方法,减少了算法的实现难度,提高了采样精度。对硬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具有设计精炼,可靠性高,开放性好等优点。基于DSP的现代高速数字处理飞控系统,能够赋予无人机更大的机动性、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