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6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346篇
航空   1122篇
航天技术   386篇
综合类   212篇
航天   70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弹道式再入飞行器高度惯性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道式飞行器再入时,常常要求在规定高度上发出开伞信号,过载延时控制方法误差太大,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本文以飞行器轴向视加速度及其积分为控制信号,用共扼方程法设计了一种惯性高度控制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的控制误差小于100m。  相似文献   
982.
一种翼身组合体的气动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伟  桂业伟  张勇  马强 《宇航学报》2007,28(1):198-202
翼身组合体具有较高的升阻比,可进行较大范围的机动,而且还可以提高落点精度、扩大再入走廊、降低热流峰值并降低过载。采用模线设计方法设计横截面控制点,借鉴航天飞机气动力工程计算方法发展了一套可以预估翼身组合体飞行器纵横向气动力的工程计算方法。提出并建立了翼身组合体飞行器的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了计算,获得了带后掠下反翼的翼身组合体优化方案。本方案在5°攻角时升阻比可达6.5,并给出了飞行器稳定配平的质心布置条件。在纵向稳定配平时,组合体飞行器在偏航及滚转方向均为静/动稳定的。研究表明,本方案可在较小攻角时获得较大升阻比,并具有纵横向稳定性,是高超声速机动的潜在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83.
RLV再入混合制导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可重复使用跨大气层飞行器(RLV)再入混合制导方法,该方法将再入轨道在线生成技术、基于阻力加速度飞行剖面的跟踪制导技术和数值预测制导技术有机结合。其中再入轨道在线生成能够向轨道预测制导算法提供初值,以加快轨道预测制导算法收敛速度;轨道跟踪控制器控制再入吸热,使再入轨道满足再入走廊约束;而数值预测制导算法则对再入轨道进行快速预报,生成合适的制导指令,将RLV导向目标。给出了RLV再入混合制导的具体算法,并对Marshall航天中心先进制导与控制项目所提出的九种再入情况进行了初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LV再入混合制导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4.
高超声速飞行器雷达散射截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竞  唐硕 《宇航学报》2007,28(1):227-232
为完善高超声速飞行器(HCV)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工程计算方法,综合应用几何光学法(GO)、物理光学法(PO)、等效电磁流法(MEC)等高频近似方法计算飞行器各散射中心的RCS贡献。结合理想二面角反射器RCS的经验公式,提出等效照明面积概念,并用于计算翼身组合段的RCS。采用后向面判别法和深度缓冲器算法分析面元之间的遮挡关系,计算了整个高超声速飞行器的RCS。计算结果与矩量法结果吻合,可满足工程分析和飞行器多目标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5.
高超声速跳跃飞行武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廖少英 《上海航天》2005,22(4):27-30,44
介绍了高超声速跳跃飞行武器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明了弹道一升力式和跳跃式再入大气层返回轨道两种沿大气层跳跃飞行轨道技术的原理、实现途径,以及高超声速跳跃飞行武器的基本特性。此外还分析了美国Demo方案中高超声速航天飞机的主要用途、性能参数及主要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86.
宋征宇 《航天控制》1998,16(2):28-33
时序系统是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了各种时序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某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时序系统的"标准型"设计.该方案可靠性高,线路简单,易于升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设计.  相似文献   
987.
本文阐述了DSP(TMS320C240)的基本结构,指出该DSP计算速度快,具有PWM波形发生器等特点,并将DSP芯片应用于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中,同时给出了控制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设计图。  相似文献   
988.
叙述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现状和作用,讨论了它的主要气动特征,评述了可行的分析、设计技术。认为XFOIL技术具备了处理边界层转捩、分离、分离泡的能力,可望在我国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气动设计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89.
张科  石国祥  王佩 《宇航学报》2020,41(4):429-437
针对大升阻比飞行器再入滑翔制导问题,基于预测-校正制导法,提出一种横程动态约束的侧向制导策略。利用再入过程中横程与剩余航程的近似线性关系,设计边界约束动态变化的横程走廊控制倾侧角反转。对大气密度和飞行器气动参数扰动引起的预测模型不确定性进行在线参数估计。以CAV-L高超声速飞行器为研究对象,进行再入制导仿真。结果表明,对不同航程的再入任务该制导法均能精确引导飞行器飞向目标,侧向制导倾侧角反转时机分布合理,反转次数少。Monte Carlo仿真校验了横程动态约束制导法对再入状态误差和过程扰动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0.
The ionospheric plasma density can be significantly disturbed during magnetic storms. In the conventional scenario of ionospheric storms, the negative storm phases with plasma density decreases are caused by neutral composition changes, and the positive storm phases with plasma density increases are often related to atmospheric gravity wave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he global redistribution of the ionospheric plasma is dominated primarily by electric fields during the first hours of magnetic storm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measurements of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by the DMSP satellites and GPS network during the magnetic storm on 6 April 2000. The DMSP measurements include the F region ion velocity and density at the altitude of ∼840 km, and the GPS receiver network provides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measurements. The storm-tim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plasma density is deeply depleted in a latitudinal range of ∼20° over the equatorial region in the evening sector, and the depletions represent plasma bubbles. The ionospheric plasma density at middle latitudes (20°–40° magnetic latitude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ayside TEC is increased simultaneously over a large latitudinal range. An enhanced TEC band forms in the afternoon sector, goes through the cusp region, and enters the polar cap. All the observed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occur within 1–5 h from the storm sudden commencement. Th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penetration electric field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rapid generation of equatorial plasma bubbles and the simultaneous increases of the dayside TEC within the first 2 h during the storm main phase. Th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t later times may be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enetration electric fields and neutral wind dynamo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