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空   138篇
航天技术   9篇
综合类   128篇
航天   9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有十所左右的高校开办了本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培养高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开设空中乘务专业过于功利化,过于随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就业情况不理想等.而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实现我国高校空中乘务本科专业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2.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树立”对准职业设课程”的职教改革理念,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行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系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聋哑高职生的数量逐年增多,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聋哑高职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问题也日趋凸显。从国内聋哑高职生就业遇到的问题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聋哑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聋哑高职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4.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虚拟交互社区、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应用等将推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本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设计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模式,然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基于云空间的线上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云空间的实训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为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完整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25.
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构建“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促进全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输出。  相似文献   
26.
文章利用新疆1980-2010年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新疆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规模是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高等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德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当前社会道德素质的滑坡促使高职教育需要改变德育思路,进行创新,将道德的内化贯穿于人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8.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主要保障,但在理论研究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改革,始终以"按五种能力"的标准,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的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学院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第三学期"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支撑,以生产任务课程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核心,以"项目作业"教学法为推动,以ISO9000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障,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领域中的创新管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至关重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更应该关注创新问题。创新教育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文章从高职教育创新管理的基本认识、目标设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0.
Spatial thinking is central to many scientific domains and professions spatial ability predicts succ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However spatial thinking is not is not emphasized in our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lective review of four types of studies regarding spatial thinking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curricula; (1) correlational studie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asures of spatial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science disciplines, (2) studies that attempt to train aspects of spatial thinking, (3) studies of how students understand specific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s (4) studies that use dynamic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to promot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For each type of study, the evidence is critically evaluated and conclusions are drawn about how to nurture spatial thinking in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