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9篇 |
免费 | 412篇 |
国内免费 | 86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617篇 |
航天技术 | 561篇 |
综合类 | 480篇 |
航天 | 5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34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203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96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23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206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以微型三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模型、一阶滑移模型和WU新滑移模型速度边界条件,建立考虑稀薄效应的滑移修正雷诺方程。结合牛顿迭代法和有限差分法求解修正雷诺方程,计算考虑稀薄效应的三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各瓦块压力分布和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三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偏心率越大,转速越大,压缩系数越大,轴承承载力越大;考虑稀薄效应后,计算出的可倾瓦动压气体轴承承载力明显下降,且随着克努森数的增大,WU新滑移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明显低于一阶滑移模型。 相似文献
962.
基于流-固耦合的混合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表面退移速率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流-固耦合的方法,在充分考虑混合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诸多复杂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可适用于不同工作状况下混合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表面退移速率预示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对模型发动机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混合火箭发动机中的燃烧、流动及固体燃料表面的退移速率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发动机中的固体燃料表面的退移速率沿轴向近似地呈“W”形状的曲线变化;在混合发动机中,突扩形状的预燃室和补燃室有利于燃料热解气体和氧化剂气体的扩散混合,可以强化对固体燃料表面的换热,提高固体燃为表面的退移速率。 相似文献
963.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建立了燃气发生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导弹的一体化动态数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得到了在典型飞行弹道下各主要工作参数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导弹飞行的爬升和巡航段,燃气发生器实际输出燃料流量和发动机实际输出推力与指令值之间的相对偏差均较小,不超过7%;而在俯冲段,由于容腔效应影响严重,燃料流量相对偏差达到-30%,推力最大相对偏差达-50%.上述因素给导弹飞行速度带来的相对偏差小于5%,射程的相对偏差小于1%.因此,针对所述的爬升 巡航 俯冲弹道,在导弹工作过程仿真中,可忽略燃气发生器的动态特性,不会影响对导弹飞行性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964.
韩景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2002,19(2):166-171
对于n阶一般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根据线性算子的不变子空间理论和共轭长子概念,提出一种计算其规范形的新的矩阵表示方法。使用本文方法,无需预先确定相应的规范形类的结构,并且由于所使用的子空间与系统的维数和规范形的阶数没有直接关系,而仅由给定的矢量场决定,因此能成功地用于高阶和高维问题的计算,文中除给出最小空间的构造方法以及在这个子空间上如何求解同调方程外,还用计算机代数语言Mathematica编制了计算程序。最后,算例说明了本文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5.
966.
为提高曲面端铣加工的效率,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保证刀具在各切触点处沿切宽最大的进给方向运动。复杂曲面上各点处的切宽最大进给方向常呈现区域化分布规律,基于单个加工区域的传统端铣轨迹生成方法仅能得到局部优化解。本文给出了平底刀端铣曲面切宽张量,将切触点处的最优进给方向求解转化为张量特征方向的求解,并基于切宽张量场的退化性质,提取三分退化点为曲面多个加工区域的交点,进而以相交点为起点、以最优进给方向为切向构造曲面内部边界,将曲面划分为一系列加工区域,各加工区域的最优进给方向分布连续,分别生成各区域的加工轨迹。该方法在CATIA CAM系统中实现,选例进行了应用验证,与传统的曲面加工轨迹生成方法相比,基于切宽张量的平底刀端铣分区加工方法显著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967.
968.
969.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