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88篇
航空   484篇
航天技术   161篇
综合类   148篇
航天   1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21.
在BP算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本文在MATLAB软件环境下提取Word文档中26种字体的0-9十个数字的图像,使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及图像处理工具箱进行数字的识别,给出了较详细的处理步骤及相关程序,并比较了各种识别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识别率。  相似文献   
122.
介绍了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等单位对化学计量进行考察的情况,浅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3.
在研究欧盟的民用飞机维修方式研究计划(TATEM)的基础上,分析飞机维修过程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飞机维修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糊数学知识实现对数字支援系统拟采用的技术手段对飞机维修工程促进作用的评价,详细设计了数字支援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并用于指导系统软件的开发。面向飞机维修过程的数字支援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其他复杂设备的维修过程数字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4.
三余度数字伺服控制系统建模与动静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研究的三余度伺服控制系统的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被控对象的线性化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动压反馈环节的参数进行了仿真寻优,并对无故障和两种单点故障情况下系统的动、静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带惯性负载试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建模分析的正确性,并表明数字动压反馈也能起到对负载谐振的阻尼作用,与机械式、模拟式实现形式相比,它更灵活、方便。  相似文献   
125.
从计量角度提出目前装备部队的机载ATS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观点,以便于对今后ATS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26.
阐述了基于通用标准器件和在系统可编程器件的数字系统设计理念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7.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数字化和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也都在着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本文从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数字化校园的组成、建设内容、建设步骤以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28.
基于I/Q调制的快速频率合成方法比目前采用的频率合成方法更易调试,而且使用灵活。其思路是将信号先通过单边带调制,将较低频率调制到需要的频率范围;然后采用对基带信号的数字预补偿方法来抑制镜像频率和载波泄漏,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文章中还给出一种基于输出信号包络信息的补偿系数调整算法,其仿真结果说明该新补偿算法可以有效抑制镜像频率和载波泄漏。  相似文献   
129.
近代真空技术作为一种实用的基础技术,由于它提供了稀薄的气体氛围和清洁的环境条件,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对真空计量提出了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发展。现在,它已成为计量学的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30.
The far-infrared (FIR) regime is one of the few wavelength ranges where no astronomical data with sub-arcsecond spatial resolution exist yet. Neither of the medium-term satellite projects like SPICA, Millimetron or OST will resolve this malady. For many research areas, however, information at high spatial and spectral resolution in the FIR, taken from atomic fine-structure lines, from highly excited carbon monoxide (CO) and especially from water lines would open the door for transformative science. These demands call for interferometric concepts. We present here first results of our feasibility study IRASSI (Infrared Astronomy Satellite Swarm Interferometry) for an FIR space interferometer. Extending on the principal concept of the previous study ESPRIT, it features heterodyne interferometry within a swarm of five satellite elements. The satellites can drift in and out within a range of several hundred meters, thereby achieving spatial resolutions of <0.1 arcsec over the whole wavelength range of 1–6 THz. Precise knowledge on the baselines will be ensured by metrology methods employing laser-based optical frequency combs, for which preliminary ground-based tests have been designed by members of our study team. We first give a motivation on how the science requirements translate into operational and design parameters for IRASSI. Our consortium has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navigational aspects of such a free-flying swarm of satellites operating in relatively close vicinity. We hence present work on the formation geometry, the relative dynamics of the swarm, and aspects of our investigation towards attitude estimation. Furthermore, we discuss issues regarding the real-time capability of the autonomous relative positioning system, which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IRASSI where, due to the large raw data rates expected, the interferometric correlation has to be done onboard, in quasi-real-time. We also addres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spacecraft architecture and how a first thermomechanical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rmal perturbations on the spacecraft. This will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necessary internal calibration of the local tie between the laser metrology and the phase centres of the science signals and will ultimate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baseline esti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