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48篇
航空   946篇
航天技术   138篇
综合类   175篇
航天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21.
杨立军  陆亚钧 《航空动力学报》1995,10(2):124-126,198
对一种新式的风机叶片即轴向前倾叶片流场进行数值计算, 采用时间推进法计算无粘流场, 采用非正交曲线坐标系附面层积分方程求解附面层参数, 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2.
介绍了10个压缩角模型在M数为2.011、2.504、3.015时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压缩角模型的流向压缩角分别为15°、20°、24°,后掠角分别为0°、20°、40°、60°.实验结果表明(a)所有无后掠压缩角和大多数20°后掠压缩角产生柱形干扰,而大后掠压缩角则产生锥形干扰;降低来流M数或增大模型后掠角有利于从柱形干扰转变为锥形干扰.(b)间隙区内的压力脉动出现低频峰值,此峰值随着模型后掠角增大或流向压缩角减小而减小;然而随着来流M数增大,此峰值在柱形干扰区减小,而在锥形干扰区略增大.对于锥形干扰,无粘激波的平均激波强度是控制其干扰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3.
弯曲后掠压缩拐角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有喜  张悦  谢旅荣  张兵  陈亮 《推进技术》2021,42(2):309-318
为研究内转式进气道前体压缩激波与机体边界层之间的弯曲后掠压缩拐角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对矩形捕获型线、直母线圆锥基准流场生成的内转式进气道压缩型面进行简化,并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简化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对比了非耦合和耦合情况下弯曲后掠压缩拐角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特性.结果表明:非耦合模型所形成的分离区呈弯刀形,分离区...  相似文献   
924.
采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模拟了平板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运用SIMPLE算法求解方程组,并分别采用三阶精度的QUICK格式和中心格式离散对流项和扩散项.计算结果较好预测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 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对流场的时均参数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分布、摩阻系数分布和速度型与实验值比较吻合很好.结果表明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能够高精度模拟平板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   相似文献   
925.
ATN中的数据压缩算法分析及进一步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空电信网移动通信中的数据压缩问题,详细分析了无连接网络层协议(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Layer Protocol)报头压缩过程和压缩性能,得出传输效率、报头压缩效率与报文长度的关系.在缺省域间路由方式下,结合ESIS(End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协议,提出了CLNP报头数据的压缩完善方案,并分析了算法的压缩性能、给出了压缩效率和数据包长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效率,提高了无线信道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926.
离子发动机加速栅极腐蚀深度的DFF测量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聚焦深度表面测量(DFF)方法对加速栅极下游表面腐蚀深度进行了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所使用的数值方法为PIC-Monte Carlo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程序对离子发动机栅极腐蚀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氙为推进剂,栅极材料为钼.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氙离子与中性氙原子之间的电荷交换碰撞.模拟得到了加速栅极下游表面离子溅射腐蚀的深度分布,腐蚀模式与"Pits and grooves"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927.
基于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首先数值预估了高超声速三维流动的边界层特性;采用已有的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转捩准则,即在转捩位置Reθ/Me=常数,以及通过修正由ONERA提出的代数转捩模型,建立了预估三维边界层转捩的半经验数值技术并应用于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的求解。利用HALIS模型及相关的实验数据,首次进行了在M∞=6时不同雷诺数及迎角的验证试验。预估结果表明:在不考虑  相似文献   
928.
可压混合层涡并放热效应的涡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强  傅德薰  马延文 《航空学报》2000,21(6):524-527
 基于双元单步不可逆燃烧动力学简化模型 ,采用紧致差分算法直接求解二维可压 Navier-Stokes方程 ,研究了时间发展非预混扩散火焰平面反应混合层流动。拟序结构由数值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设定的粘性可压最不稳定小扰动初场促生。随放热强度增大 ,得到了基频涡卷撕裂现象。涡动力分析表明 ,放热主要通过膨胀和斜压这两种强非线性过程抑制大尺度剪切涡的演化  相似文献   
929.
Additional equations were found based on experiments for an algebraic turbulence model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hree dimensional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by taking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gradient and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 of eddy viscosity, so the model is with memory. Numerical calculation by solving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was carried.out for the five pressure driven three dimensional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developed on flat plates, swept-wing, and prolate spheroid in symmetrical plane. Comparing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obvious that the prediction will be more accurate if the proposed closure equations are used, especially for the turbulent shear stresses.  相似文献   
930.
Flap contour optimization for highly integrated SERN nozzl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Expansion Ramp Nozzle (SERN) for hypersonic cruise vehicles is examined with focus on the flow at the nozzle flap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para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Two wind tunnel model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ree stream and the nozzle flow and the flow at the flap in detail. A finite element flow code is employed to support the design of the flap model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flow.Comparative contour studies show that the size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eparation at the flap cowl and therefore the aerodynamic quality can be influenced by optimizing the flap cowl contour. The position of the separation is measured for different contours and varying Reynolds numbers at laminar, transitional and turbulent flow conditions. Numerical studies of a nozzle/afterbody configuration suggest an improvement of up to 3.5% in axial thrust for optimized flap contours in the examined Mach range between 1.64 and 6. At the same time the rotation of the thrust vector is reduced by up to 5° at lower Mach nu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