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355篇
航空   1190篇
航天技术   233篇
综合类   231篇
航天   2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Raman光谱及激光诱发碳等离子体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讨论了强激光冲击合成金刚石微晶过程中碳等离子体的作用机制。碳等离子体可视为高活性、高动能碳粒子集团,其对石墨相的作用同时包括能量传输和质量传输两个过程,因此碳等离子体在促进石墨相结构畸变、结构重组乃至相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能量阈值角度分析了碳等离子体与石墨相之间的四种磁撞类型,并据此对Raman谱线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较为合  相似文献   
92.
采用全息干涉技术在高速流态试验装置 (激波管 )上研究了激波过弯道绕山坡到达三维物体的整个过程的流场 ,还采用传感器压力测量技术对三维物体表面的压力分布进行了定量测量。结果表明 ,激波对三维物体与山坡的接合部、物体背风面及其拐角位置的影响是最大的 ;对于研究爆炸冲击波在复杂地形下对建筑物的冲击载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针对机翼弹性变形对前掠翼(FSW)飞行器开裂式方向舵操纵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力学(CFD/CSD)松耦合静气动弹性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亚声速条件下刚性和弹性前掠机翼开裂式方向舵的操纵特性,并分析了机翼弯扭变形对方向舵操纵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右侧开裂式方向舵打开后,与刚性翼相比,弹性翼的失速迎角提前约2°,达到最大升阻比的迎角提前约1°,小迎角时偏航作用增强,出现右滚力矩和滚转力矩"凹坑"现象,大迎角时偏航规律趋势提前约8°,滚转作用加剧;侧滑角增大时,偏航力矩减小的幅度大于刚性翼,滚转力矩完全反效;舵偏角增大时,偏航力矩的增幅小于刚性翼。经比较,在弹性变形影响下,弹性前掠翼的开裂式方向舵操纵特性与刚性前掠翼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4.
本文讨论平方阻尼(以参数a表征)在图(1)所示的缓冲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平方阻尼对于降低相对位移峰值d_m总有良好的效果,但不一定降低加速度峰值a_m。在一定速度冲击V下,系统的平方阻尼有两种最佳值,使a_m最小的a_(am)和使缓冲效率γ最高的a_(cm),而平方阻尼最佳条件依赖于系统的缓冲弹簧的刚度变化类型: (1)线性弹簧情况:a_(am)=a_(cm),最佳条件为系统在首程中均匀减速; (2)渐硬弹簧情况:a_(am)=a_(cm),最佳条件为系统在首程中初始和终末加速度相等即; aV~2=ω_0~2q(dm) (3)渐软弹簧情况:a_(cm)>a_(am)。 本文的基础是所谓“首程显峰”,假定即系统在速度冲击V下的响应峰值d_m和a_m出现在第一行程中。当平方阻尼值不太小,缓冲弹簧刚度特性接近反对称时,该假定成立。  相似文献   
95.
本文针对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采用线化理论和非线化理论对同一模型进行了静气动弹性计算,并对不同马赫数、不同高度的刚弹性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速时可忽略弹性变形对气动力的影响,而高速时必须考虑弹性变形对气动力的影响,在工程应用初期,可用线化理论对非线性段气动力进行静弹修正,虽然精度有所降低,但效率却大大提高,在后期可用非线化理论进行校核计算。  相似文献   
96.
针对传统MES存在的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层关系模糊、模块紧耦合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节点的MES构建方法,并引出了节点的定义及通过工作流实现节点的方法.在节点的基础上分剐分析并提出了单个节点及节点集的定义、作用及实现方式,并在工作流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节点构建方法的具体实现,从而在局部和整体两方面实现了系统功能,并消除了...  相似文献   
97.
功能梯度压电材料层状结构中的SH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建科  叶定友 《固体火箭技术》2005,28(2):133-136,141
基于线性压电弹性理论,利用传递矩阵法,分析了功能梯度压电材料层状结构中的SH波传播特性,研究了压电梯度覆盖层中初始应力对SH波传播的影响。压电覆盖层的材料性能如弹性、压电、介电系数和密度沿厚度方向呈梯度变化。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材料梯度分布,可使SH波倾向于沿覆盖层表面传播,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机电耦合性能;同时,初始应力使得波传播的相速度减小,但增大了机电耦合系数。文中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超声探伤及其压电类传感器的研制和选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8.
噪声水平是现代飞机封闭腔室设计的重要指标,设计中单纯地对壁板进行加肋处理虽能显著降低噪声但会大大增加结构质量,为此对由封闭腔室构成的结构-声耦合系统进行了减重降噪优化研究。基于结构-声耦合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CTRAN计算了频谱加载时舱内的声压响应。通过试验对简化处理及数值计算进行了验证,并修正了相关模型参数。为了降低结构质量,以加强肋为边界对舱门壁板进行了分区,通过对各个区域壁板厚度及肋条截面积的优化设计,使系统动刚度分配更趋合理,降低了声辐射能量以及结构-声腔的耦合性,从而实现了在满足噪声约束条件下减轻结构质量的目标。本文的工作对实际工程中由加肋壁板所构成的类似结构的减重降噪设计有着较好的工程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爆炸冲击波对来袭反舰导弹发动机舱的毁伤效应,应用ANSYS/LS-DYNA软件,对定量TNT和压装8701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毁伤不同距离处的反舰导弹发动机舱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爆炸冲击波对导弹发动机舱的毁伤以壳体凹陷为主要形式,对凹陷壳体周围区域几乎没有影响;爆炸冲击波对反舰导弹发动机舱的毁伤效应,随起爆点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且初期衰减速度明显大于后期。10 kg的装药量、炸点位于3 m处时,TNT和压装8701炸药对反舰导弹发动机舱基本无法造成毁伤。  相似文献   
100.
《中国航空学报》2016,(5):1367-1377
A systemic and validated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ultraviolet spectra features from the shock layer of near-space hypersonic vehicles in the ‘‘solar blind" band region.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with 7-species thermal non-equilibrium fluid mechanics, finite rate chemistry, and radiation calculations. The thermal non-equilibrium flow field was calculated with a two-temperature model by the finite volume technique and verified against the bow-shock ultra-violet(BSUV) flight experiments.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mixture gases was evaluated with a line-by-line method and validated through laboratory shock tube measurements. Using the line of sight(LOS) method, radiation was calculated from three BSUV flights at altitudes of 38,53.5 and 71 km.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ultraviolet spectra radiated from a NO band system in wavelengths of 200–400 nm. Results predicted by the current model show qualitative spatial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t a velocity of 3.5 km/s(about Mach11), the peak absolute intensity at an altitude of 38 km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at 53.5 km. Under the same flight conditions, the spectra structures have quite a similar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viewing angles. The present computational model performs well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ultraviolet spectra emitted from the shock layer and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adiative features of hypersonic vehicles in near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