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篇 |
免费 | 180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58篇 |
航天技术 | 17篇 |
综合类 | 62篇 |
航天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主燃孔对双旋流燃烧室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主燃孔几何参数与布局对双旋流燃烧室内三维冷热态流场的影响.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不同工况的冷热态流场进行测量,用多点温度耙对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进行测量,用多点取样管和气体分析仪对燃烧室出口气体成分进行分析.用商业软件Fluent对不同主燃孔时的燃烧室冷热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当吻合,表明在相同的进口条件下,燃烧室主燃孔的几何参数和布局变化对燃烧室的冷热态流场、出口温度及燃气成分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2.
263.
分区燃烧是现代航空发动机的基本燃烧策略,不管是采用横向的或纵向的分级燃烧技术,都是把降低NOx的排放作为燃烧室组织燃烧的重点,采用分区燃烧可减少起动、慢车、起飞和巡航等工况下的排放指标. 相似文献
264.
265.
实验研究了燃油分级比对low emissions with stirred swirls(LESS)燃烧室压力振荡频率的影响,在燃烧室进口压力为1.14~2.77MPa,燃烧室进口温度为645~808K,总油气比为0.0242~0.0303,燃烧室压降为3.14%~3.64%范围内,随着燃油分级比减小(32.7%降到5.21%),压力振荡频率下降.采用了简单均匀介质直管道模型和CFD数值方法分析燃油分级比对压力振荡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分级比引起火焰区的起始位置、轴向长度和平均温度的变化是导致压力振荡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6.
头部及掺混孔对三级旋流器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种不同三级旋流器方案和两种不同掺混孔排布方案的燃烧室在不同进口速度、油气比参数下的出口温度分布进行了常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方案的出口温度分布系数随进口速度和油气比有所变化,但变化范围不大;中间旋流器与外旋流器旋向相反时,出口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对于两种不同的旋流数组合0.7-1-1.5和1.5-1-0.8,前者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对外旋流器旋向的改变更为敏感;与方案B相比,方案A的掺混孔排布更加适合该三级旋流器燃烧室;掺混孔排布要与头部结构相匹配,这样才能优化出口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267.
折流燃烧室外环前端发散孔综合冷却效率模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折流燃烧室外环壳体前端典型区域,设计了模拟主流局部流场的发散冷却模型.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发散孔板表面的温度场,分析比较了吹风比、发散孔阵列方式、孔径及开孔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发散孔阵列方式有正菱形、长菱形和超长菱形3种,孔径变化范围为0.6~1.0mm,开孔率范围为3%~6%,吹风比变化范围为1~6.结果表明:由于壳体前端回流区的影响,发散孔板综合冷却效率沿主流方向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吹风比为2时的综合冷却效率最高,发散孔阵列呈长菱形排布较优.在相同的开孔率下,孔径的减小有利于改善综合冷却效率.发散孔板开孔率从3%增加到4.8%可以显著提高综合冷却效率. 相似文献
268.
26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