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3篇
航空   315篇
航天技术   86篇
综合类   72篇
航天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黄杰  姚卫星 《宇航学报》2020,41(10):1280-1287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巨大的激波阻力,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由钝头体、气动杆和侧向喷流构成的组合模型的减阻性能。侧向喷流将弓形激波推离气动杆,组合模型的再附激波明显弱于传统气动杆模型,其阻力系数比气动杆模型低了33.52%,从而验证了本文组合模型优异的减阻效率。进行了组合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随侧向喷流总压比和气动杆的长度的增加,再附激波强度减弱,减阻效率升高,但减阻效率的变化速率逐渐减小。随喷口位置向下游移动,再附激波逐渐增强,减阻效率降低,且减阻效率的变化速率逐渐增加。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以上参数对流场结构及钝头体压力峰值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2.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作为一种新概念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其物理作用依据之一是“动力效应”。体积力作为表征“动力效应”的重要参数,对研究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实验原理及系统的基本组成,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体积力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体积力的大小在mN量级;固定激励频率,激励电压增大时,体积力增大,且线性关系非常明显;固定激励电压,体积力受激励频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03.
The investigation of small bodies, comets and asteroids, can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hi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 In-situ observations by Landers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this field.The Rosetta Lander – Philae – is currently on its way to 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It will land in November 2014 and perform numerous experiments with a suite of 10 scientific instruments.Philae has been designed to cope with a wide range of possible comet properties. The considerations taken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re relevant for future Lander missions to smal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In addition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alternative concepts, studied or developed for various missions like Phobos, Hayabusa/Minerva or Géocroiseur/Leonard.Various missions to smal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including Landers, are currently studied (e.g., Marco Polo). The paper will address the mission options and compare applicable technologies with the solutions chosen for Philae.  相似文献   
404.
文章考虑了垃圾填埋体的非饱和土性质,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垃圾填埋体边坡进行可靠性分析。考虑垃圾填埋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性,用验算点法计算了垃圾土边坡的整体可靠度指标。结果表明,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变异性对可靠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05.
双弯曲入射激波的可控中心体内收缩基准流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有旋特征线法设计了一种双弯曲入射激波的可控中心体内收缩基准流场,两道入射激波交于中心体起始点,入射激波和反射激波通过给定激波径向总压恢复系数分布进行反设计,壁面通过给定轴向马赫数分布规律进行反设计.该基准流场分为“三波四区”且压缩效率较高.基于该基准流场设计了圆形进口内收缩进气道并进行了黏性修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内收缩进气道设计点核心区的流场特征和激波形状与基准流场基本一致;在来流马赫数为4.0~7.0时进气道具有较高的压缩效率和良好的流量捕获能力,设计点喉道截面增压比和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17.7和0.729;来流马赫数为5.0~7.0时内部总阻力系数变化平缓,从0.23下降为0.22.   相似文献   
406.
数值模拟分析了高马赫数低雷诺数条件下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与激波相互作用、流动分离再附等流动现象的特点以及高温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分别采用量热完全气体、平衡气体、化学非平衡气体模型对升力体由于舵面偏转引起的局部流动分离情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飞行高度、壁面温度及来流马赫数对流动分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真实气体效应使空气在边界层内发生离解反应,边界层内温度降低,粘性减小,动能损失减小,克服逆压梯度的能力更强,从而使分离区明显减小。分离区的减小改变了分离/再附激波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对局部压力及热流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随高度增加,平衡气体较完全气体分离区相对减小量增大,平衡气体效应对流动分离/再附现象的影响越大;壁温对分离区影响较大,随壁温升高,分离区增大;随马赫数增大,分离区减小,真实气体和完全气体的差异增大,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07.
为了研究不同后钝体开口结构对先进旋涡燃烧室(AVC)流场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开口角度和开口尺寸的AVC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后钝体开口比不开口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后钝体开口角度和开口尺寸来优化AVC,实现低压降的稳定燃烧。后钝体开口结构AVC可有效提高凹腔温度并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对于本文AVC结构的后钝体,半开口角度θ为50°,开口尺寸为2mm时,AVC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08.
以最大升阻比为优化目标,在锥型流场中优化设计出乘波布局,并考虑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防热需求,对乘波布局进行钝化设计,利用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两种手段,研究钝化前缘乘波布局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钝化半径内,随着钝化半径的增加,乘波构型的升力特性变化仅为2%,但阻力特性增加近3倍,升阻比降低了将近50%.尽管如此,为了钝化乘波布局,仍维持了较高的升阻比,升阻比为3左右.同时,以二维顶压式进气道为基础,在多级楔锥组合体流场中,设计出满足超燃发动机进气要求的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构型,并进行前缘钝化设计.针对一体化构型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表明:此类一体化构型升阻比大于2.6,同时发动机总压恢系复数保持在40%左右,满足进气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409.
头部钝度对大迎角非对称多涡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北工业大学NF 3风洞通过表面测压和物面油流实验以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m水洞利用染色线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对尖头和钝头拱形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结构和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头拱形细长体在大迎角下(45°≤α≤60°)表现出非对称多涡的复杂涡系流动现象,相应的截面侧向力CZ沿轴向呈现出类似正弦曲线形式的减幅振荡,并且侧向力幅值较大(1相似文献   
410.
粗糙带对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型表面压力分布测量和表面油流图谱显示等试验手段,在低湍流度风洞中探讨了模型头部不同形式的粗糙带对细长体大迎角条件下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型"粗糙带可以有效改善流动非对称性、降低当地侧向力;"环型"粗糙带可以改善模型表面的分离状态,但是却增强了流动非对称性;"条型 环型"粗糙带对于表面流谱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是这些形式的粗糙带都不能完全消除流动非对称性所产生的侧向力.试验结果还展示出了大迎角状态下,流动非对称性的存在形式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