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2篇
  免费   1630篇
  国内免费   1585篇
航空   7703篇
航天技术   1815篇
综合类   1288篇
航天   2261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391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427篇
  2018年   411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505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710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780篇
  2010年   533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643篇
  2007年   677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51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diffusive shock accel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heliosphere, in particular in producing the energetic p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interplanetary shocks driven by coronal mass ejections. In its simplest formulation shock acceleration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ions with higher mass to charge ratios less efficiently than those with lower mass to charge. Thu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Fe/O ratio in shock-accelerated ion populations wil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energy above some energy. We examine the circumstances of five interplanetary shocks that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associated populations in which Fe/O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nergy. In each event, the situation is complex, with particle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 sources in addition to the shock.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e Fe/O ratio in shock-accelerated ions can decrease even when the shock is traveling through an Fe-rich ambient ion population. Thus, although shock acceleration of an Fe-rich suprathermal population has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large Fe-rich solar particle events, we find no support for this proposal in thes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852.
战伤诊断与修复计算机辅助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战伤诊断与修复的基本情况,对战伤诊断和修复的过程进行了简要说明,定义了战伤诊断与修复计算机辅助系统,同时利用关系型数据库语言Vc 6.0编写了战伤诊断与修复计算机辅助系统应用软件,介绍了战伤诊断与修复计算机辅助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为说明计算机辅助系统应用软件的实际过程,文章最后针对某型飞机一种典型的战伤情况,利用本文介绍的战伤诊断与修复计算机辅助系统对某型战斗机进行了战伤诊断与修复分析。  相似文献   
853.
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型面设计马赫数、唇口偏移量对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点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最佳性能的进气道,对设计马赫数为6,具有不同型面设计马赫数和唇口偏移量的流线追踪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选取低于马赫数6的型面设计马赫数,可获得较高的流量系数和增压比,而其压缩效率并不低;进气道唇口偏移量增大,会导致流量系数、增压比变小,但却有利于减小进气道内的分离程度,还会影响隔离段内的流动,因此唇口偏移量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54.
李桦  贾地  范晓樯  李晓宇 《推进技术》2007,28(1):65-67,91
侧板构型和唇口位置是影响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选取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状态点对前/后掠进气道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重点比较了当侧板前/后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出口气流均匀度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侧板前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大于侧板后掠结果,且进气道出口流场更均匀。当马赫数较低时,前/后掠进气道性能差别比较明显:同为50%溢流窗,来流马赫数4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比侧板后掠的情形高出7.7%;而当来流马赫数为8.09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仅高2.6%。  相似文献   
855.
将进气道一维流动的偏微分方程离散为一系列可积分的线性常微分方程,基于此创建了超声速进气道仿真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SIMULINK的进气道仿真方法,模拟了来流参数和燃烧室反压扰动时流场内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对一个一维变几何超声速进气道进行仿真,获得了结尾正激波的稳态特性及动态特性。该模型定义并输出了激波位置,有效地将一维超声速进气道的分布参数问题转换为零维问题,解决了系统分析与控制系统设计中无法实现集总参数的困难。  相似文献   
856.
为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表达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维设计空间,引入非线性主轴降维映射法对多维非线性设计优化问题进行降维处理。以某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问题为例,将10变量4有效约束优化问题降维映射到二维空间进行研究,拟合的非线性主轴降维映射模型中,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5%以内。研究表明,非线性主轴降维映射法具有发现多变量非线性优化数学模型本征特性的特点,能对设计变量重要性排序;通过降维展示设计空间全景,为优化算法和优化初始点优选提供了直观、有力的工具;优化轨迹实时展示为优化算法性质研究及算法切换提供了依据;根据优化轨迹从优化结果在降维空间中的位置能够判断优化结果是否具有全局最优解特性。  相似文献   
857.
使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和激光多普勒粒子测速仪系统(PDPA/LDV)等设备测量了某型航空发动机喷嘴的雾化特性,主要包括:喷嘴流量特性,雾化粒度(SMD)和喷雾锥角。应用Fluent软件,对装用该喷嘴的燃烧室火焰筒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和计算结果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对该发动机的燃油喷嘴和火焰筒头部温度场、速度场有深入了解,对其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58.
首先阐述了半球谐振陀螺工作原理及技术优势,后着重对其在美国、俄罗斯、法国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技术发展、精度指标及进行了综述,同时概述了国内的发展历程、现阶段达到水平。其后,针对海上领域武器系统的特点及需求,在借鉴国外已有应用的基础上,论述半球谐振陀螺在海上应用的可能性及优势。最后对半球谐振陀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9.
根据高铁轨道静态检测的测量需求,设计了一种利用定位定向技术的0级轨检仪,详细阐述了其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了其特点。通过对比性分析论证,优选了一种测量精度高、操作方法简单且可大幅度提高测量效率的设计方案。理论仿真表明,本系统测量精度能够达到优于13mm/km水平。根据理论仿真结果搭建了原理简易验证设备,结合高铁测控网的测量基准,在一段高铁的弯道铁轨上进行了验证测试。从测试结果看,样机测量精度的重复性可以到达1mm/500m(1σ)的水平,10次测量效率优于500m/2h,表明采用定位定向技术的0级轨检仪具备实际工程化的潜力,以及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860.
王斌  孙睿 《导航与控制》2018,17(4):93-99
机械产品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是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合格与否将直接影响产品功能。根据筒类工件的结构特点,搭建了基于虚拟测量技术的模块化测量系统,系统基于LabVIEW仪器平台开发主控制程序搭建外围硬件,解决了测量定位、传感器的选型、系统集成、测量程序开发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同机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检测精度达到99.80%,测量误差低于0.043mm,检测效率提高近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