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01篇
航空   430篇
航天技术   453篇
综合类   51篇
航天   37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51.
For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of altimetry missions, we have computed a data set of DORIS station coordinates defined for specific time intervals called DPOD2005. This terrestrial reference set is an extension of ITRF2005. However, it includes all new DORIS stations and is more reliable, as we disregard stations with large velocity formal errors as they could contaminate POD computations in the near future. About 1/4 of the station coordinates need to be defined as they do not appear in the original ITRF2005 realization. These results were verified with available DORIS and GPS results, as the integrity of DPOD2005 is almost as critical as its accuracy. Besides station coordinates and velocities, we also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periods for which DORIS data should be disregarded for specific DORIS stations, and epochs of coordinate and velocity discontinuities (related to either geophysical events, equipment problem or human intervention). The DPOD model was tested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for TOPEX/Poseidon (T/P), Jason-1 and Jason-2. Test results show DPOD2005 offers improvement over the original ITRF2005, improvement that rapidl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fter 2005. Improvement is also significant for the early T/P cycles indicating improved station velocities in the DPOD2005 model and a more complete station set. Following 2005 the radial accuracy and centering of the ITRF2005-original orbits rapidly degrades due to station loss.  相似文献   
152.
一种基于视觉的微型飞行器姿态检测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基于视觉的微型飞行器的飞行状态检测方法,利用机载摄像头获得图像。根据某种准则识别出地平线,进而变换得到飞机的姿态角。文中给出了地平线判别准则及相应的算法和姿态角变换公式。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及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53.
要进一步提高天基短弧初定轨的精度,在观测资料精度较高的情况下,仅考虑二体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考虑轨道摄动的影响。因此,基于无摄初轨的单位矢量法原理和矢量斜分解方法,给出了考虑摄动的天基仅测角初定轨单位矢量法。针对天基仅测角观测条件方程组求解过程中易出现迭代不收敛或收敛到平凡解的问题,引入连续同伦算法求解观测条件方程组,提出了单星观测方式下的空间目标天基仅测角初定轨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算例验证了该算法在较大范围的收敛性和数值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4.
针对导航星座自主定轨中的星座整体旋转问题,采用增设少量地面锚固站的方法可有效解决该问题。通过推导星地距离对卫星轨道升交点赤经的偏导数,证明了星地距离对卫星轨道升交点赤经可观。仅考虑在我国大陆范围内布设锚固站的条件下,仿真分析了锚固站数量以及布局对导航星座自主定轨精度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个以上的锚固站,即可有效控制星座整体旋转,在14d的仿真时段内卫星自主定轨精度保持4m以内;锚固站数量越多,自主定轨精度越高,但随着锚固站数量的增加,自主定轨精度改善程度越来越小;在保持4个锚固站的情形下,采用不同的锚固站布局方案,自主定轨精度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5.
针对经典的初轨计算方法在极短弧定轨中不适用的情况,建立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极短弧(TooShort-Arc,TSA)定轨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将问题转化为两个三变量的分层优化问题,采用(a,e,M)作为优选变量,在保持问题维数较低的同时,实现了计算结果和观测资料的解耦。由于实测资料处理中的野值剔除方法不适用于粒子群算法,所以,采用稳健估计法,通过在适值函数中使用最小中值二乘准则,实现了稳健的极短弧计算方法。同时,应用MATLAB计算软件,选用缺省参数实现该算法,以进行数据验证。基于实测数据的数值验证表明,方法对于近圆轨道目标30s以下的弧段仍可以获得有效的结果,10s弧段误差仅为16km。此精度满足后续处理的需要,且方法稳健,具有很高的崩溃点。  相似文献   
156.
程才凤  尹江辉  刘昶 《飞行力学》2003,21(2):13-15,19
介绍了战斗机中等幅度滚转姿态快速性的定义,应用欧拉法对19种飞机构形的滚转快速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其结果与地面模拟战斗机攻击机动试验相比较,表明滚转姿态快速性与滚转模态时间常数、滚转操纵效能、副翼操纵速率和控制系统增益等飞行品质要求密切相关,飞行品质标准MIL—STD—1797没有完全涵盖中等幅度滚转姿态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7.
GPS定姿是GPS在空间飞行器上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在建立GPS 惯性组件 太阳敏感器组合定姿系统的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实现了该组合定姿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GPS定姿在空间飞行器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8.
立方星是一种模块化的微小卫星,在科学探测与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立方星任务逐渐从近地轨道向深空扩展的发展趋势,以立方星月球深空任务为背景,利用商业器件设计并实现了初步的立方星姿态控制系统,以及姿态控制系统所必需的结构、电源、计算机等立方星子系统,同时给出了姿态测试平台的设计方案及其硬件实现。在所搭建硬件平台上,通过测量飞轮控制器的阻尼系数,对控制模型进行参数辨识与标定,获得了与数值仿真一致的实物测试结果。针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了PD控制律,并在控制实验中实现了至任意姿态角的机动控制。  相似文献   
159.
针对卫星在执行丢弃载荷或捕获目标等复杂任务时遭遇的姿态突然发生变化的问题,采用深度增强学习方法对卫星姿态进行控制,使卫星恢复稳定状态。具体来说,首先搭建飞行器的姿态动力学环境,并将连续的控制力矩输出离散化,然后采用Deep Q Network算法进行卫星自主姿态控制训练,以姿态角速度趋于稳定作为奖励获得离散行为的最优智能输出。仿真试验表明,面向空间卫星姿态控制的深度增强学习算法能够在卫星受到突发随机扰动后稳定卫星姿态,并能有效解决传统PD控制器依赖被控对象质量参数的难题。所提出的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卫星姿态进行控制,具有很强的智能性和一定的普适性,在未来卫星执行复杂空间任务中的智能控制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0.
微纳卫星深空探测任务中,通常所分配的测控资源有限,因此有必要对有限测控资源条件下微纳卫星的定轨精度进行分析。以微纳卫星深空探测为背景,采用"龙江2号"微卫星的轨道测量数据对其定轨精度进行了分析。"龙江2号"微卫星只有USB轨道测量数据,且环月段测控资源相对紧张,每天有两站跟踪,共约3~4 h的轨道测量数据。首先介绍了"龙江2号"微卫星飞行任务及其飞行过程中影响测定轨的因素;其次给出了定轨的动力学模型,对微卫星地月转移段的定轨精度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摄动力、动量轮卸载以及数据弧段长度的影响,给出了微卫星环月阶段所使用的定轨策略,并通过重叠弧段比较的模式,给出了微卫星环月段的定轨精度。研究结论可以为后续微纳卫星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