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航空   16篇
航天技术   33篇
综合类   3篇
航天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Ion-induced nucleation has been suggested to be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atmospheric aerosol formation. Ions are formed in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e by galactic cosmic rays. A possible connection between galactic cosmic rays and cloudiness has been However, the predictions of current atmospheric nucleation models are highly uncertain because the models are usually based on the liquid drop model that estimates cluster thermodynamics based on bulk properties (e.g., liquid drop density and surface tension). Sulfuric acid (H2SO4) and water are assum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nucleating agent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Measurements of the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for the growth and evaporation of cluster ions containing H2SO4 and H2O were performed using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laminar flow reactor coupled to a linear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as well as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mplemented by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of the cluster ion structures. The analysis yielded a complete set of H2SO4 and H2O binding thermodynamics extending from molecular cluster ions to the bulk, based on experimental thermodynamics for the small clusters. The data were incorporated into a kinetic aerosol model to yiel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s of the rate of ion-induced nucleation for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negative ion-H2SO4-H2O nucleation mechanism is an efficient source of new particle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13.
1997年 1月 10日磁暴期间, Geotail卫星在向阳侧的磁鞘中观测到了磁层氧离子突增事件.这些氧离子的出现和磁鞘中存在很强的南向行星际磁场有关.事件期间向阳面发生了准静态的磁重联,氧离子流存在由北向南的速度分量.通量突增过程具有逆向和正向能量色散现象,磁层内部只有氧离子有可能被梯度漂移输送到重联区,所以只有氧离子在磁鞘中持续地被观测到.估计氧离子的逃逸速率为 0.61× 1023/s,大约为环电流氧离子输入率的 33%.大量的环电流氧离子由磁层跑到了磁鞘,导致环电流指数 ASY-H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合成了几种稀土金属离子(Eu^3+,Tb^3+,Dy^3+)与对叔丁基苯甲酸的二元有机配合物,且将其不同浓度的光活性组分引入TEOS(正硅酸乙酯)基质中利用溶胶-凝胶法水解缩聚得到粉末状固体材料。同时采用了紫外吸收,荧光激发与发射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表明该材料具较高的发光性能,得到了理想的稀土离子特征荧光且发射强度随配合物浓度增加而递增,没有出现明显的浓度淬灭现象。  相似文献   
15.
“嫦娥一号”卫星观测近月太阳风离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嫦娥一号"卫星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s)的科学目标是研究太阳风与月球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文章利用"嫦娥一号"卫星SWIDs探测器在2007年12月30日的观测数据对近月太阳风等离子体环境,包括向阳侧太阳风离子、"拾起"离子以及在月球尾迹边界处的太阳风离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观测结果:1)在慢速太阳风中观测到双峰结构,分别为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和二价氦离子;2)在行星际磁场具有明显昏向(+By)分量期间,在月球向阳侧持续观测到有月表散射或反射后被拾起的太阳风离子;3)与入射的太阳风离子不同,这些拾起的太阳风离子具有明显的角度分布特征;4)在行星际磁场昏向(晨向)期间,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在月球尾迹北半球的边界处呈现减速(加速)特征并进入尾迹;而并未发现氦离子进入尾迹的特征。"嫦娥一号"卫星的这些观测数据对于认识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广泛应用的电推力器中,大多采用加速单一正离子的方式来获得推力和相应比冲。该加速方式需要增设中和器,对喷射出的正离子进行中和以保持羽流电中性,否则将导致航天器自充电,对其通信和电子器件造成损害,并减弱加速场。为了简化系统结构,延长推力器寿命,提出了一种能够交替加速正、负离子来获得推力的电负性气体等离子体推力器。分析了该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和加速过程,指明了包括电负性气体种类选取、电子过滤装置设计要求、如何施加周期性栅极偏置电压加速正、负离子以及合理诊断离子数密度等关键技术,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离子发动机栅极系统中束流离子的三维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网格质点法,对离子发动机栅极系统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模拟得到了离子发动机栅极系统中的电场分布、离子运动轨迹、离子在计算域内的空间分布和相空间分布等.计算结果表明,屏栅的离子透明度为69.3%,大于其物理透明度67.1%,加速栅的离子透明度为100%,远大于其物理透明度31.1%,说明所选模拟工况参数合理.模拟结果可以为离子发动机栅极的初步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离子发动机羽流二维轴对称数值模型与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离子发动机羽流特别是交换电荷离子(CEX,Charge-Exchange)的分布和流动特性,建立了离子发动机羽流的物理模型,采用粒子网格(PCI,Particle in Cell)方法对2种型号的离子发动机羽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其地面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CEX离子密度大小及分布、电势的大小及最大电势梯度的位置、CEX离子流动角方面,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好.在电势结构方面,由于舱壁电势的影响,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相比有一些差别.羽流模型和计算结果为相关羽流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常见11种金属阳离子同时分离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并测定了镀层中的4种金属离子。采用50μm×58.5 cm(有效长度50cm)的未处理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研究了电解质组成包括络合剂、pH值、间接紫外检测试剂对分离的影响。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简单快速,回收率为97.0-98.6%,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精确测量涡轮叶片表面热障涂层温度对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设计和研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基于热像磷光材料磷光特性的热障传感涂层在线测温技术与热历史磷光涂层离线测温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前者通过在线测量高温下磷光信号来获取实时温度信息,后者通过离线测量经高温服役后的磷光材料不可逆磷光信号变化来获取服役温度信息。这两项技术都适用于高温、高腐蚀环境下热障涂层非干涉、非接触式和高精度温度测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热障涂层在线/离线测温原理与方法、磷光材料与制备及应用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热障涂层在线/离线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技术特点,并对这两种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