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98篇
航空   290篇
航天技术   149篇
综合类   26篇
航天   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目前航天器近距编队长期飞行中存在的HCW模型精确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平均轨道根数线性微分漂移率预测J_2摄动下航天器近距编队相对运动的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航天器近距编队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解析模型计算得到的相对运动轨道和不考虑J_2摄动影响的相对运动轨道相比,解析模型运算时间很短,精度提高约50%(10个轨道周期之后),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快速性,适合在线运行,同时给出了解析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2.
铝合金硫酸阳极氧化膜棕红色印迹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铝合金硫酸阳极氧化膜棕红色印迹的成因,通过模拟生产加工过程和贮存环境等试验研究,认为阳极氧化膜棕红色印迹的形成与氧化膜被酸性物质污染、氧化膜封孔处理后清洗不彻底、氧化膜受到溶液浸泡等因素有关。提出了清洗、防污染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3.
针对电磁航天器编队近地轨道悬停问题,提出一种在缺少参考轨道准确信息时的协同控制方法。用TH方程描述航天器间的相对运动,选择与参考轨道同周期的圆轨道为标称轨道。将参考轨道相对于标称圆轨道的偏差、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及其他天体引力等参数单独归类,视其为不确定量,构成不确定系统。通过引入一致性理论,在电磁作用模型和动力学方程均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针对航天器编队悬停的目标设计了鲁棒协同控制律。考虑能量消耗最优和均衡以及轨道姿态解耦,给出了通过优化进行磁矩配置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鲁棒协同控制律能够实现编队电磁航天器高精度悬停,所给出的磁矩配置方案能够实现磁矩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14.
星载SAR海洋特征检测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舰船尾迹检测为例,分析了星载SAR对海洋特征成像的机理,从理论上阐述了星载SAR在舰船尾迹检测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星载SAR对海洋特征成像的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仿真得到的舰船尾迹SAR图像。  相似文献   
115.
采用动力学法研究了卫星编队的相对运动特性,根据星间相对基线的定义,仔细推导了星间相对基线与卫星编队构形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此关系定义了一种可以较好地反映星间相对基线运动稳定性的指标,即稳定度.在一个轨道周期内,分析了三种特殊卫星编队的最大水平基线和最大垂直基线在相同稳定度下的稳定时间.结果表明,这三种编队构形不能满足水平基线和垂直基线同时定常的要求.由此出发,重点研究了可以使星间相对基线定常的条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水平基线定常的充要条件为三个约束关系式,垂直基线定常的充要条件为两个约束关系式.由此条件同时可知,两星编队无法满足水平基线和垂直基线同时定常的要求,因此,至少需要三星编队才可以达到此要求.最后,按照本文所得结论,设计了一个水平基线和垂直基线同时定常的三星编队.利用成熟软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了本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6.
周合  张帆  黄攀峰 《宇航学报》2020,41(4):410-418
以三角构型的空间绳系编队系统为对象开展了动力学特性分析和稳定展开控制研究。首先,针对以往编队动力学建模的精度问题,采用Lagrange法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时充分考虑了系绳的弹性,可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同时保留系统的弹性特性。其次,根据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了编队自旋稳定时自转角速度的范围,为之后的稳定展开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受制于执行机构精度和控制输入的限制,空间绳系编队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欠驱动系统,采用分层滑模实现编队的稳定展开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7.
黄淼  褚林塘  李成华  蒋荣  唐彬彬  吴彬 《航空学报》2019,40(1):522335-522335
阐述了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高抗浪船体设计方法,对飞机起飞过程中的水阻力、滑行稳定性和波浪运动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断阶喷溅形态是影响水阻力出现第2峰值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水阻力曲线出现第2峰值的条件;分析了在纵倾角-速度图中不同区域滑行时飞机纵倾角响应特性,明确了飞机在典型状态的稳定边界;通过研究波长、速度对飞机纵倾角、飞高和机身垂向过载的影响,确定了飞机在波浪水面发生剧烈运动响应时对应的波长范围。  相似文献   
118.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8):2224-2229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 for close-range satellite form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isk of collisions between satellites. To this end,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rapidly generate low-thrust collision-avoidance trajectories in the 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 using Finite Fourier Series (FFS). The FFS method can rapidly generate the collision-avoidance three-dimensional trajectory.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FFS method are used as an initial guess in the Gauss Pseudospectral Method (GPM) solver 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GPM method, the FFS method needs very little computing time to obtain the results with very little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index.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tested and validated by a formation control testbed. Three satellite simulators in the testbed are used to simulate two-dimensional satellite 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FS method can rapidly generate trajectorie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collision between satellites. This fast trajectory generation metho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n-line, constantly satellite 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119.
针对无人机的编队控制问题,基于虚拟领航者编队方法,提出了 1种基于固定时间超螺旋干扰观测器的反步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了 1种固定时间超螺旋扰动观测器,以保证在固定时间内,对无人机编队机动所受扰动的快速观测;其次,针对编队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超螺旋扰动观测器的反步控制策略,该控制器显著降低了抖振效应;然后,使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和固定时间理论,分析了控制策略的固定时间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0.
文章研究了具有输入受限及外部干扰的无人机编队有限时间协同控制问题。首先,引入抗饱和辅助系统来解决执行器的饱和问题,利用自适应方法对扰动上界进行估计和补偿;然后,设计新型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控制器,使得编队内各无人机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指定的编队位置,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证明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数字仿真,验证了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