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3篇
航空   277篇
航天技术   154篇
综合类   83篇
航天   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以可压缩黏性流动的数值模拟为研究背景,发展了一套自适应混合笛卡儿网格(AHCG)方法以及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的雷诺数平均Navier-Stokes(RANS)的数值求解方法.为更好地模拟边界层的黏性流动在近壁面处采用贴体结构网格,剩余计算区域自动生成与之相重叠的笛卡儿网格,并同时发展了基于流场特征的笛卡儿网格自适应技术.结合ADT(alternating digital tree)算法显著减少了网格生成中“挖洞”和“贡献单元”搜索的消耗机时,50万左右的网格数目下,搜索耗时为0.062s,仅为普通遍历方法的1/1847.通过二维圆柱与两段翼型绕流的数值算例显示,定常AHCG方法能够准确地预测物面压力分布与升阻力系数并且具备处理复杂外形的能力;同时通过二维非定常圆柱绕流问题与NACA0015矩形机翼翼尖尾涡的捕捉算例显示,结合了动态自适应网格加密的非定常AHCG方法尤其适用于旋涡主导流动.   相似文献   
482.
电脉冲除冰系统除冰激励的简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英  朱春玲  白天 《航空学报》2012,33(8):1384-1393
首先建立了电脉冲除冰系统的电路模型,求解了有无二极管条件下的理论脉冲电流曲线,通过分析计算电流与实验电流,提出了将正弦半波电流函数用于电磁场分析以简化研究除冰激励的观点,同时求解了不同电流方式下的电磁压力分布,再用结构动力学分析了不同压力载荷下实验铝板的响应位移。其次通过比较铝板中心位移实验值与动力学求解的响应位移值,其有效的吻合程度验证了用正弦半波函数电流简化电脉冲除冰激励分析的可行性。最后,在利用正弦半波电流函数简化分析脉冲激励的基础上,研究了电流大小、电频率、铝板厚度、铝板弹性模量、铝板密度以及铝板长宽比对最大响应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响应位移随电流增大而增大,随铝板厚度、弹性模量与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电频率的改变而改变,但几乎不受铝板长宽比的影响;在研究电频率时得出,可将电频率与系统结构固有频率以1:1的比例设计,此关系式是电脉冲除冰系统电路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483.
郝振洋  胡育文 《航空学报》2013,34(1):141-152
 针对电力作动器的高可靠性要求,结合转子磁钢采用离心结构的六相十极永磁容错电机(FTPMM),提出一种基于电流直接控制法的容错控制系统。当电机绕组或功率管发生断路及短路故障时,系统无需硬件故障辨识信号及软件算法切换就可实现系统的强容错功能,即故障后电机输出转速不变,输出功率与发生故障的相数有关,当电机系统出现一相、两相、三相故障时,电机分别可输出100%、80%、60%的额定功率;设计了一台750 W六相十极永磁容错电机的原理样机及其全数字化控制器,证明了该容错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及整个电机控制系统的强容错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4.
为了研究进口形状对S形进气道唇口边缘绕射场与其腔体内部散射场电磁特性的影响,在S形进气道偏心距、面积变化规律、中心线变化规律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迭代物理光学法(IPO)与等效边缘电流法(EEC)方法,对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W形等5种不同进口形状的S形进气道进行了雷达散射截面(RCS)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形状对进气道的RCS特性影响较大;在较大的探测角范围内,W形进口S形进气道的RCS值明显低于其它进口形状的S进气道;菱形进口进气道的RCS在唇口未做修型S形进气道中最低.W形唇口修型可有效降低唇口边缘绕射场的RCS;而在负探测角时,斜切唇口修型可大大降低S形进气道总散射场的RCS.  相似文献   
485.
谐波可以应用于多相电机的相电流和反电势中,以提高其输出转矩的能力,但这种增加只适用于谐波阶数低于七阶的情况。与五次谐波和七次谐波注入相比,三次谐波注入可以有效提高双三相永磁电机的输出转矩,且不会产生转矩脉动。本文对双三相电机相电流和反电势注入三次谐波提升输出转矩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对驱动系统进行改进,将每套绕组的两个孤立中性点分别连接到电容器的不同中点上,为三次谐波电流提供流通路径,使两套绕组之间的电流达到平衡。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永磁体塑形方法,综合考虑定子齿槽效应、铁芯饱和以及齿尖、极间漏磁,并得到了最优的类正弦反电势。类正弦电流与类正弦反电势相互作用,电机的输出转矩提升了18.2%,且转矩脉动没有增加。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和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86.
本文运用abc坐标系统下的交流励磁机数学模型,分别对励磁机带全波和半波两种整流方式下的自激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字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桥式整流方式下的自激量比半波方式下的小,但在主发电机励磁绕组电阻RL较大时,即电抗负载因数较小时却不一定。在RL和转速n变化时,自激量随其变化,并存在极限值,最后,归纳总结出了在电机设计阶段检查是否可能发生完全自激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7.
一种适用于多波和半波点焊的恒流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点焊电流恒定输出的主要因素是网压波动和二次回路阻抗的变化,二次回路阻抗变化会导致负载功率类数角变化。理论分析表明:焊接电流有效值反映了网压波动和负载功率因数角的变化情况,对二者进行补偿,可实现恒流控制。本文所设计的恒流控制系统采用了恒热量输出的控制方式,利用焊接前检测网压有效值的方法,对网压波动和负载功率因数进行补偿,不断调整可控硅触发角,以保证恒流输出。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既克服了因焊接电流来不及参与反馈控制调节而不能保证半波点焊恒流输出的缺陷,同时也适用于多不波点焊的恒流控制。  相似文献   
488.
A onvel current chopping strategy for switched reluc-tance generator(SRG)-a full conducted current chopping(FCCC)scheme is presented,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lf phase current wave of SRG generating operation,it can be generated under sensorless condition without an addi-tional circuit or a position signal algorithm.Simulational results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cheme.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 6kW6/4configuration SRG show its simplic-ity and high reliability with little decrease in efficiency.Soit will be widely used.  相似文献   
489.
Digital ionosonde and magnetometer observations from a polar cap station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fraction of Region 1 current that flows across the polar cap. For a winter case study using data for 2001 Feb 18 the cross-cap current was 3.9 × 104 A Pedersen current and 6 × 104 A Hall current. This total current is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5%, of the Region 1 current.  相似文献   
490.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response to interplanetary medium conditions on January 21–22, 2005 and on December 14–15, 2006 has been studied. The analysis of solar wind parameters measured by ACE spacecraft, of geomagnetic indices variations, of geomagnetic field measured by GOES 11, 12 satellites, and of energetic particle fluxes measured by POES 15, 16, 17 satellites was performed together with magnetospheric modeling based in terms of A2000 paraboloid model. We found the similar dynamics of three particle populations (trapped, quasi-trapped, and precipitating) during storm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developed under different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maximal values of particle fluxes and the latitudinal positions of the isotropic boundaries wer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he main sources caused RC build-up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both magnetic storms. Global magnetospheric convection controlled by IMF and substorm activity driven magnetic storm on December 14–15, 2006. Extreme solar wind pressure pulse wa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RC particle injection and unusual January 21, 2005 magnetic storm development under northward IMF during the main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