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0篇 |
免费 | 668篇 |
国内免费 | 33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515篇 |
航天技术 | 335篇 |
综合类 | 881篇 |
航天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47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随着叶轮机设计技术的发展,对流动非定常的了解显得越来越急迫.而在叶轮机的流动中,尾流是导致流动非定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尾流流动特性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在不同的平面叶栅风洞中对圆柱及二维扩压叶栅进行了吹风实验,利用传声器、热线热膜以及动态压力传感器等动态测试仪器,对圆柱和二维扩压叶栅后旋涡脱落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平面叶栅风洞内的圆柱体尾流中有类似在外流中的卡门涡街脱落现象,但所对应的斯特劳哈数比外流稍小.更重要的是,还首次得到了二维扩压叶栅后明显的旋涡脱落特征频率,证实了在二维扩 相似文献
672.
在1m口径圆形截面低速风洞中用一组大小不同外形相似的前缘后掠角为70°的三角翼模型,测量了模型作俯仰运动时的上表面的动态压力分布,研究了洞壁对模型表面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在3m×2.5m矩形截面低速风洞中,用另一组外形相似的前缘后掠角为70°的三角翼模型进行非定常测力试验,并测定了洞壁上有限测压点的动态压力,研究了模型大小对非定常壁压的影响和洞壁对模型非定常法向力系数的影响,并用混合法对大模型的非定常法向力进行了洞壁干扰修正,大模型的法向力系数修正结果与小模型的法向力系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73.
在一个小型低速风洞中进行了五种不同布局形式的连接翼方案实验研究.利用油流法研究了三种连接翼的流谱,初步分析了具有连接翼飞机的气流流动机理.为比较,同时对三角翼常规布局方案进行了实验,所有方案使用相类似的隐身布局机身.实验结果表明,连接翼布局有其特有的流型:翼面分前翼、后翼及外翼三部分,其流型受前翼涡、后翼涡、翼端涡、机身边条涡以及它们互相缠绕形成的新涡的控制.这些涡的产生、发展、离体和破裂的情况不同,形成不同方案气动特性的差别.连接翼布局气动特性优于常规翼布局,特别是最大升阻比可达12以上,失速迎角超过3 相似文献
674.
为了指导既有线200km/h提速技术改造,为第六次大提速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2005年5月至6月在遂渝线的太和至北碚北路段进行了200km/h提速综合试验,隧道空气动力学是其中的重要测试内容之一.利用地面和车载测试系统,对列车车体表面、车厢内部、隧道壁面空气压力变化、隧道内列车风、隧道口微气压波和隧道壁面振动加速度等参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点压力变化幅值与列车运行速度的1.7~2.4次方成正比,具体取值与车型和测点位置有关;隧道内列车风风速与列车运行速度成线性关系;隧道口微气压波幅值近似与列车运行速 相似文献
675.
676.
基于非光滑表面减阻的仿生学理论,通过凹坑表面控制超声速旋成体附壁区的边界层结构来减小旋成体的阻力.利用3因素5水平的二次旋转设计,对排列在旋成体后部的仿生凹坑表面参数进行优化.Ma数为2.51,基于旋成体最大直径的雷诺数为1.9×106的风洞试验表明,旋成体后部的凹坑表面最大可减小旋成体4.98%的粘性前部阻力以及2.69%的底部阻力,总阻力最大可减小2.98%.通过二次旋转设计得到关于凹坑直径、深度以及凹坑轴向间距三个因素的二次回归方程,利用此方程得到的最优凹坑表面减少总阻力4.4%. 相似文献
677.
678.
架空输电线路风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是集高耸和大跨度两种特征于一身的风敏感结构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风振效应显著。为了给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提供准确的风振系数并考查输电导线对塔架风振的影响,按照空气动力弹性相似准则设计制作了输电塔架气动弹性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模拟了塔架两侧的输电导线和地线;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进行了风振响应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塔架风振响应等重要数据,并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塔架风振系数的数学表达式。研究表明,塔架加速度响应随风速增加而增大;铁塔横风向加速度响应和顺风向加速度响应处于同一数量级,塔架设计和理论计算时应同时考虑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风振力;导线对铁塔风振的影响程度与风向角有关,但就整体而言,可以忽略该影响。 相似文献
679.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