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50篇
航天技术   240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利用光化平衡模式计算了低纬100—200km间白天电子数密度的变化。求得E-F1谷区的谷深,谷宽、谷高的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果:a.太阳活动明显影响电子数密度随高度及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发现太阳活动指数与电子数密度间不仅存在正相关,而且存在负相关;b.太阳活动明显影响E-F1谷区的形态。在一定太阳活动条件下,对同一太阳赤纬和地理纬度,谷深、谷宽与太阳天顶角的关系难以用一简单函数来表示;c.太阳耀斑、地磁活动对该区电子密度有明显影响;d.在讨论100—200km间电子密度时不能忽略O+(2P)和NO的光电离率。  相似文献   
302.
1996—2002年太阳耀斑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96—2002年南北半球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南北半球太阳X射线耀斑级别(简称Imp)≥M1.0的太阳X射线耀斑的特征和不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南北半球的太阳耀斑活动的程度交替上升,在2001年7月以前北半球的太阳耀斑活动强于南半球,2001年7月开始耀斑活动逐渐以南半球为主.本文还逐月分析了1996—2001年南北半球的耀斑指数.2000年7月为第23周太阳指数最大的一个月、与第23周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大月均值吻合.  相似文献   
303.
In this paper I will briefly summarize the present status of our knowledge on the four different sorts of solar wind, their sources and their short- and long-term variations. First: the fast solar wind in high-speed streams that emerges from coronal hole regions. Second: the slow solar wind emerging from the non-active Sun near the global heliospheric current sheet above helmet streamers and underlying active regions. Third: the slow solar wind filling most of the heliosphere during high solar activity, emerging above active regions in a highly turbulent state, and fourth: the plasma expelled from the Sun during coronal mass ejections. The coronal sources of these different flows vary dramatically with the solar activity cycle.  相似文献   
304.
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保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益海  唐晓青 《航空学报》2007,28(6):1468-1481
 在明确质量特性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特性(QCs)的三层结构及其技术内涵,给出了关键质量特性(KQCs)概念;给出了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演化模型与演化活动;结合产品设计过程,建立了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保质设计(DFQ)活动链与模式;基于质量屋给出了完整的关键质量特性提取方法;在产品功能和结构树基础上,应用公理化设计(AD)中功能与结构域映射理论建立了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并在分析噪声因素和统计故障模式的基础上,基于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逼近于理想的排序方法(Fuzzy TOPSIS)提出了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节点的质量关联权重计算方法;提出了关键质量特性关联树节点的关联权重评定方法;将基于三维CAD的方案外形评估与基于虚拟样机的方案性能仿真引入保质设计质量评价活动中。最后通过案例应用验证了所提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产品保质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系统化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05.
介绍了某型飞机研制过程建模和模型分析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了开展该项研究工作的背景、活动与过程的描述,过程建模的准备、过程建模和模型分析的结果及其应用方向。此外,针对该型飞机研制过程模型分析的情况,提出了对其过程改进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06.
Closing address     
Impressions from the workshop are summarized. Difficulties within the present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context are outlined and directions for fruitful future work are indicated. The workshop subtitle, the interface between MHD and plasma physics, still appears to be a goal for the future, though some encouraging results have been reported at this workshop.  相似文献   
307.
从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和自动执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对人机交互软件建立测试模型。采用UML活动图模型来描述软件的人机交互过程。为了能够从活动图模型中生成一组确定的可执行的测试用例,给出了一组规则来细化基于活动图的测试模型所表达的语义,同时也对活动图做了一些扩展,以支持基于模型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及其自动执行。给出的建模方法,能够减少某些冗余的测试用例。  相似文献   
308.
基于深度学习的太阳10.7 cm射电流量日值的中期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太阳10.7cm射电流量中期日值预报问题,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一个典型的基于多层感知器模型的神经网络。该网络采用1个包含90个神经元的隐含层,实现了一种非参数的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预报中不仅考虑历史日值,还考虑了历史预报误差。模型根据前27d的历史数据实现了未来27d的日值预报。通过对50多年数据的训练和试验分析,该方法在短期和中期预报上较传统方法的相对误差明显降低。特别是模型经一次训练后,参数可以完全固定,不同于以往研究参数需要每天滚动更新,大大简化了日常预报,同时极为有利于模型在其他相关应用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309.
OH(6-2) rotational temperature trends and solar cycle effects are studied.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Maimaga station (63.04°N, 129.51°E) for the period August 1999 to March 2013.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an infrared spectrograph. Temperatures were determined from intensity ratios in the P branch of the OH band. The monthly average residuals of temperature after the subtraction of the mean seasonal variation were used for a search for the solar component of temperature response. The dependence of temperatures on solar activi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 Ottawa 10.7 cm flux as a proxy. A linear regression fitting on residual temperatures yields a solar cycle coefficient of 4.24 ± 1.39 K/100 solar flux units (SFU). The cross-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changes of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ollow changes of solar activity with a quasi-two year delay (25 months).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at the delay of 25 months reaches 7 K/100 SFU. The possible reason of the observed delay can be an influence of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s (QBO) of the atmosphere on the rel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olar activity. The value of the temperature trend after the subtraction of seasonal and solar component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3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