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0篇
  免费   1332篇
  国内免费   2118篇
航空   6233篇
航天技术   1836篇
综合类   1191篇
航天   235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375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664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01.
In this paper, the high precision attitude control for satellite with large misaligned rotational component is investigated, proposing a novel model-free prescribed performance adaptive control (MF-PPAC) method. Based on the model-free adaptive control (MFAC) strategy, high-precision attitude control is achieved depending on the system measurement rather than the spacecraft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demonstrates the superiority in handling nonlinear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spacecraft system, 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 unbalance of the rotational component. Furthermore, the transient and the stable-state behavior of the tracking error using MFAC is constrained in the prescribed performance bounds and converges to zero gradually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prescribed performance function (PPF) and error transformation method. Finally, the convergence and boundedness of the system error, the bounded-input bounded-output (BIBO) st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F-PPAC is demonstrated by the contraction mapping theory.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disturbance-observer-based PD control and MFAC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902.
飞行器航迹倾角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飞行器纵向模型具有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特点,提出一种飞行器航迹倾角的自适应动态面控制方法.动态面控制方法通过引入一阶低通滤波器避免了传统反演设计存在的"微分爆炸"现象,采用自适应律对模型未知参数进行在线估计,并利用非线性阻尼项克服外界干扰.通过Lyapunov方法证明得出闭环系统半全局一致稳定,跟踪误差可通过调节控制器参数达到任意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简化控制设计过程的同时保证航迹倾角跟踪上预定轨迹,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且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03.
基于变速控制力矩陀螺群动力学模型建立其复合控制方程和分系统解耦约束方程,用矩阵投影方法同步设计得到航天器姿态与能量一体控制复合操纵律,利用Lyapunov方法分析了转子轴向惯量误差对姿态控制分系统的影响.根据飞轮转子轴向惯量与功率输出之间的误差关系设计出功率控制补偿器.复合操纵律中的力矩和功率两解形式相同,约束方程使得姿态与能量控制两分系统解耦,便于进行考虑执行机构特性的闭环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考虑飞轮转子轴向惯量误差时,姿态控制分系统的输出耗散特性使其能够保持稳定,而功率控制分系统输出误差与转子轴向惯量误差成比例关系,经过补偿后功率输出能满足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904.
针对无人机低空小捷径飞行要求,分析了无人机飞行航路偏差,计算了飞行安全可靠度,对无人机安控策略进行了设计,确保了小捷径航路飞行要求。  相似文献   
905.
在长期的航天器编队飞行中传统的基于线性相对运动模型设计编队保持轨道的方法会引起较多的燃料消耗.首先采用摄动法解析地求得了考虑二阶非线性项时椭圆轨道相对运动模型的周期性条件和周期解;然后以此周期解为参考轨道设计了基于Lyapunov稳定的PD保持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椭圆轨道非线性相对运动模型的周期解较基于椭圆轨道线性相对运动模型的周期解,精度明显提高;以前者为参考轨道的保持控制与以后者为参考轨道的保持控制相比,燃耗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06.
针对柔性空间机械臂的刚体运动控制和柔性体振动抑制问题,给出了一种反馈和前馈复合控制方法.对于一个柔性双连杆机械臂,首先设计反馈线性化控制器,消除非线性影响,实现大范围的刚体运动控制.其次基于闭环回路响应的振动特性,设计输入成型前馈控制器,预成型控制命令,抑制对结构振动影响显著的某些模态响应.最后仿真结果证实了给出的反馈线性化和输入成型复合控制方法,可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同时机械臂的残余振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相似文献   
907.
为了更快更好地补偿执行器故障带来的不确定性,发展了一种新的多模型自适应执行器故障补偿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分析所有可能的执行器故障模式,得到故障模式集。再针对每一种故障模式,分别进行控制器设计,控制器设计时采用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执行器故障补偿控制方法进行设计。然后根据参数估计误差分别计算每种故障模式下系统的性能损失函数,选择性能损失最小的子系统对应的控制器作为当前的全局控制器。最后以飞行控制系统为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多模型直接自适应执行器故障补偿系统闭环稳定,且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908.
针对汽车驾驶室在常用高速(65~80 km/h)时,驾驶室左右晃动的振动问题,分别建立了车体、车体与板簧的系统模型,通过试验和仿真计算得到了其自由与约束状态下的振动模态分布,找到了驾驶室产生晃动的主要原因.以板簧刚度、车体刚度为变量,将约束模态分析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板簧和车体组成的系统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改进使常用车速下的驾驶室响应达到了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909.
使用小推力控制可以得到许多独特的非自然卫星编队构型,主从星相对位置不变和从星圆形匀速绕飞构型是两类最典型的构型,建立了这两类编队构型的编队参数(主从星距离、空间方位和绕飞速度)与一天内燃料消耗的关系。进一步考虑存在初始误差时控制律的设计,指出PD控制律能够维持小初始误差编队构型,改进的PD控制律能够维持中等初始误差编队构型,而PD控制律和直接法相结合的混合控制律能够维持大初始误差编队构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10.
针对航天器控制系统的闭环特性和星载计算机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等资源受限的特点,研究基于互质分解技术和Youla参数化方法的故障检测方法.考虑航天器控制系统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建立线性化系统模型,并给出状态空间表达形式;以状态观测器为基础,利用互质分解技术和Youla参数化方法分别研究控制信号和控制误差与残差的关系,进而给出只与控制信号和控制误差相关的残差设计方法;建立卫星闭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由于在故障检测过程中避免了观测器的并行运行,因此所提方法在保证故障检测性能的前提下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