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77篇
航空   742篇
航天技术   101篇
综合类   79篇
航天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571.
对采用热等静压工艺制备的粉末Ti-6Al-4V合金的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固溶温度、时效温度及时效时间对该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溶时效工艺为935℃ 36min 水淬、470℃ 6h 空冷时,该合金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佳,这说明固溶时效热处理参数的合理选择对于进一步地提高Ti-6Al-4V粉末冶金件的力学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2.
激光增材制造逐点、逐线、逐域的局部成形特性,要求对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过程进行微观—介观—宏观跨尺度的控形与控性,以实现对球化、孔隙、变形及裂纹等典型冶金缺陷的有效调控。本文针对难加工铝合金构件选区激光熔化精密增材制造,在介观尺度揭示了金属粉末激光熔化/凝固的热力学行为及球化效应形成与抑制机理,在微观尺度明晰了金属激光熔池内部熔体表面张力对气泡运动及熔体致密化的作用机制,在宏观尺度提出了金属构件选区激光熔化的热作用机制及构件内应力形成和变形行为。本文为高性能复杂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的控形与控性提供了物理学基础及关键工艺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573.
针对冲压件坯料设计存在的难题,本文以方形盒冲压件为对象,提出一种结合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有限元反向法(IA)的快速坯料设计方法。利用神经网络高度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方形盒零件几何形状和坯料轮廓尺寸的映射模型。利用有限元反向法为RBFNN提供训练样本,同时采用基于变形路径的坯料优化方法改进了训练样本的精度,提高了RBFNN模型对的坯料外形的预测能力。实验证明采用RBFNN-IA方法可以实现方形盒坯料的快速设计,而且可以提高坯料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74.
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对光滑和粗糙槽道湍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粗糙元为二维横向V型沟槽,沟槽深度为0.8mm,沟槽间距为6.4mm,对应的槽道半高度与沟槽深度比为12.5.基于中线时均速度和槽道半高度的流动雷诺数范围为2740~17400.实验测量了包括时均速度、湍流强度、雷诺切应力和速度脉动偏斜因子和平坦因子在内的湍流统计量,结果表明沟槽型粗糙度对湍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边界层内区,而是延伸到整个边界层范围.粗糙壁面上的粗糙度函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时均亏损速度也较光滑壁面高.沟槽抑制了内区的流向湍流强度,同时增大了外区的湍流强度.粗糙壁面上的雷诺切应力高于光滑壁面,且与湍流强度一样表现出对雷诺数的依赖性.尽管沟槽型粗糙度对流向平坦因子影响不大,但对流向偏斜因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75.
用RSM模型对有、无冲击气膜出流冷气侧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取气膜孔前后3倍气膜孔径范围为研究对象。在无冲击射流时,通过改变来流雷诺数、气膜出流与横流密流比,对气膜孔的“溢流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气膜孔局部的换热均随两者的增加而增强。将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趋势吻合。在有冲击射流时,着重研究了流动和几何参数对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冲击-气膜出流”局部换热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576.
9Cr13Mo3Co3Nb2V马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技术研究了9Cr13Mo3Co3Nb2V退火、淬火以及最终热处理制度下析出相的类型、含量及组成结构式.并用X射线小角散射(SAXS)(small angle x-ray scatter)分析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析出相在不同粒度间隔中的质量分布.结果表明:①9Cr13Mo3Co3Nb2V钢退火状态的组织为珠光体 碳化物(M23C6,MC和M6C),淬火状态组织为马氏体 碳化物(M23C6和MC),最终热处理状态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M23 C6,MC和M3C);②小颗粒(≤300nm)碳化物析出相粒度分析表明,9Cr13Mo3Co3Nb2V钢退火、淬火状态析出相平均粒度相差不大,粗大颗粒较多,而最终热处理状态的析出相平均粒度明显减小,且细小颗粒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577.
稳定器流动、燃烧实验及冷态大涡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发式V型稳定器是一种适用于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外涵稳定器,本文在冷态实验中测量其流阻,同时在热态实验中测量其工作范围,并用大涡模拟对其冷态流场进行了三维全尺寸非稳态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多处的回流区的组织有利于增加稳定器的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578.
Compound ceramics coatings on the Ti-6Al-4V alloy were prepared by the direct current micro-plasma oxidation (MPO) in NaAlO2 solution. Th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e coatings were studied with the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spectivel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olution features of Ti-6Al-4V alloy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l2TiO5 forms in the coatings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MPO reaction, and its content changes rapidly with the reaction continuing: after 20 min, the ceramics coatings are composed of α-Al2O3, 7-Al2O3 and Al2TiO5, but after 40 min, its main composition is of α-Al2O3. The content of Ti in the solution will increase when the MPO time extends, and as will Al in the anode area until, after 30 min, it reaches the maximum and keeps constant from then on. Both substrata of Ti and Al in the electrolyte join the MPO reac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where the formation of Al2TiO5 happens; but as the MPO reaction prolongs, more and more Al in the electrolyte will take part in the reaction, lea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a large amount ofAl2O3.  相似文献   
579.
李晓波  张少甫  吴超 《飞机设计》2011,31(4):46-49,63
机载探测系统是各类军用飞机进行目标探测与跟踪的平台,也是衡量战机电子战性能高低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空战需求和机载探测技术两个方面分析了机载探测系统的最新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580.
轴流压气机转子近失速工况全通道 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某亚声速轴流压气机转子进行了全通道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获得了该压气机近失速工况下的详细流动情况.转子前缘均匀布置的十支静压数值探针监测结果表明,转子圆周上出现两个静压扰动区域,其中一个逐渐发展为突尖波.流场分析表明,叶顶通道中存在频繁的分离涡运动,静压扰动区域中分离涡的强度较大.分离涡诱发间隙流形成“前缘溢流”和“尾缘反流”.静压扰动区域沿圆周方向传播是由分离涡在通道之间的传递引起的.传播过程中,分离涡强度的持续增大是突尖波形成的关键因素.通道中较强的“尾缘反流”沿通道上行并绕过叶片形成“前缘溢流”的现象可作为突尖波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