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航空   407篇
航天技术   98篇
综合类   54篇
航天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472.
The disposition of energy in the solar corona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of great interest. It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how the low temperature photosphere supports the occurence of solar extreme phenomena. In this work, a turbulent heating mechanism for the solar corona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reduced magnetohydrodynamics (RMHD) is proposed. Two-dimensional incompressible long time simulations of the average energy disposi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the aim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 time statistical behavior of a two-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of a coronal loop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hotospheric time scal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t was found that for a slow, shear type photospheric driving the magnetic field in the loop self-organizes at large scales via an inverse MHD cascade. The system undergoes three distinct evolutionary phases. The initial forcing conditions are quickly “forgotten” giving way to an inverse cascade accompanied with and ending up to electric current dissipation. Scaling laws are being proposed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system response which seems to become more impulsive for decreasing resistivity. It is also shown that few, if any, qualitative changes in the above results occur by increasing spatial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473.
压电陶瓷柱体中裂纹前缘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上恒 《强度与环境》1998,(2):14-19,24
为了揭示含裂纹的压电陶瓷介质在机械载荷作用下裂纹前缘的力学和电学的奇异行为,以一承受扭矩的压电陶瓷柱体为例,求得了其中所含的圆币形裂纹前缘的应力场和电场移场。  相似文献   
474.
基于高激发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测量技术与传统金属天线相比有诸多优越性,是未来微波电场高精度测量的重要方案之一。采用全红外光激发里德堡原子的方案不再依赖复杂而昂贵的短波长激光器,大大减小了激光器系统的体积与能耗。在三红外光级联激发里德堡铷原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中间态对应的双光梯形电磁诱导透明光学参数对三光激发里德堡态电磁诱导吸收峰信噪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光失谐方法能很好地优化三光EIA光谱。利用微波场下的Autler-Townes分裂效应和标准天线方法对微波喇叭天线发射的微波电场实现精确的校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超外差接收技术成功探测到本地场与信号场所形成的拍频信号,得到了拍频光电信号与信号场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最终通过实验噪声基底的噪声功率谱得到三红外光里德堡铷原子微波测量的极限灵敏度为37.5(5.5) nV·■。采用三束红外光激发的方法为研制小型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探测仪器奠定了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475.
光滑通道内格栅湍流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模拟实际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流动换热,采用格栅对光滑通道内湍流度进行控制。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格栅尺寸激发的湍流度进行测量。实验中,在边长为80mm×80mm的方形通道中,放置了3种不同尺寸的格栅,利用热线风速仪,得到了通道雷诺数为5000~30000范围内的格栅后下游湍流特性。研究发现:流体通过该格栅后,气流在流经格栅后较短距离内就获得了4.5%的湍流度,同时湍流度沿程呈现衰减趋势,雷诺数对湍流度的影响较小。湍流积分时间尺度与雷诺数呈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6.
对于机身加筋壁板结构,获取较为准确的应力强度因子是进行裂纹扩展分析的基础,其核心工作是计算结构的几何因子。本文结合T.Swift提出的机身加筋壁板结构几何因子计算方法,编制了相关分析工具,计算获得某机身壁板结构环向裂纹几何因子,将计算结果与采用有限元法计算获得的几何因子进行对比。最后,将几何因子输入Nasgro软件进行裂纹扩展寿命分析,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较好。该方法计算效率高,可节省大量计算时间,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7.
大曲率缺口奇异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大曲率缺口的位移场基本理论,构造了一种新的大曲率缺口位移模式;建立含大曲率缺口损伤结构有限元方程和相应的缺口奇异单元;提出了求解大曲率缺口应力与应力强度因子等断裂参量一种的新数值计算方法。算例说明本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其研究成果对众多的材料破坏试验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8.
用有限元和J积分相结合的方法, 确定飞力轮试验盘裂纹尖端参量随裂纹尺寸的变化规律, 并根据材料的断裂韧性确定临界裂纹长度。最后算出裂纹疲劳扩展寿命。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79.
构件裂纹的探测和主动控制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将具有特殊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形状记忆合金——NiTi丝埋入构件内部,利用构件内NiTi丝的电阻率大、对应变敏感和加热后可以产生巨大回复力等特点,可以实现对构件中的裂纹进行探测和主动控制裂纹的扩展。通过光弹试验和数值分析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80.
李玲  陆亚钧 《航空动力学报》1998,13(2):203-205,223
采用3种紊流模型来封闭N-S方程,它们分别是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发展的隐式K-ε两方程模型和基于RNG方法的紊流模型。与标准的K-ε两方程模型相比,发展的K-ε两方程模型通过在紊流耗散率方程中增加一项,来说明若干时间尺度,以提高对壁面附近流动的预测能力;基于RNG方法的紊流模型在紊流耗散率方程中增加一项R,能较好地体现大剪切率所产生的强烈的各向异性效应及非平衡效应。应用3种紊流模型对三维压气机叶栅通道紊流流动进行数值分析,并与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后两种紊流模型计算得到的值与实验数据更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