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71篇
航天技术   28篇
综合类   3篇
航天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毛莎莎  王锁芳  胡伟学 《推进技术》2019,40(8):1702-1709
以航空发动机转静盘腔内非稳态流动为研究对象,基于用户自定义函数编程设置进口压力按斜坡函数变化时的非稳态边界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滞后效应、流场演化和物性参数方面,研究了不同无量纲跃升幅值下转静盘腔流动瞬态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无量纲跃升幅值由1.05增至1.2,盘腔内部的当地响应时间延长了81.1%,相对总温的超调量增加了157.0%,其峰值时间增加了31.3%,且进口压力波动的传播方向总是由进口指向出口;瞬态过程中,转静盘腔的容积效应和旋转效应共同作用使出口流量明显滞后进口流量,且其滞留质量流量与相对总温的超调现象密切相关;冲击射流、旋转贴壁射流和静子壁面侧的涡系构成了盘腔流场演化的主体,无量纲跃升幅值越大,流场演化过程越剧烈,响应时间越长;声速和热扩散率与盘腔响应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直流稳压电源瞬态响应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直流稳压电源瞬态响应的技术要求 ,提出了电源瞬态响应的测量方法 ,以及在实际测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
模拟器件的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的研究, 成为近来国际上单粒子效应研究的热点. 针对中国生产的运算放大器SF3503, 利用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测试装置, 试验研究了SF3503工作于反相放大器与电压比较器模式SET效应的特征与规律. 获取了器件的敏感节点分布、LET阈值和SET脉冲波形的特征参数, 其中器件的敏感节点均分布在输入级与放大级, LET阈值不大于1.2 MeV•cm2•mg-1, 电压比较器产生的最大SET脉冲的幅度达27 V、脉冲宽度为51μs. 试验表明SF3503对SET效应极其敏感, 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 在空间任务中直接使用, 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究带有凹槽造型的涡轮叶片前缘结构的换热特性,采用瞬态热色液晶技术研究了凹槽对涡轮叶片前缘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获得了不同主流雷诺数以及湍流度下涡轮叶片原始前缘结构及带两种不同深度凹槽的前缘结构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数据,并采用努塞尔数评估对比了三种结构下的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前缘结构存在高换热系数区,随着湍流度的增大,高换热核心区显著增大;由于凹槽对滞止区域的流动产生了影响,带凹槽的前缘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均表现出将原始结构高换热核心区分割为凹槽两侧突出边缘的高换热区和槽内低换热区的分布特征;凹槽可以显著降低前缘表面的换热强度,带浅凹槽的前缘结构在前缘表面的面平均努塞尔数相比原始前缘结构降低约7.9%~14.5%,带深凹槽的前缘结构相比原始前缘结构降低约9.1%~20.9%;与Reg=200,000相比,当Reg=150,000时,带凹槽的前缘结构相比原始结构的低换热优势更强。  相似文献   
25.
数控系统瞬时故障容错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瞬时故障容错技术是以故障掩盖和故障恢复的思想为基础的新的提高可靠性的技术方法,建立了数控系统容错模型和层次结构,并结合弹(箭)上计算机,对故障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和处理,以达到减小或消除瞬时故障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3):393-405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re/Polyimide Composite (CFPC) attaching collars under transient heating. The CFPC attaching collars were fabricated by a high-temperature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process, and their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imultaneous transient heating and bending loa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aching collar tends to fail at 118% of the limit load. The failure mode includes the fracture of the connecting screws, local extrusion damage of the hole edges, and slight ablation damage at the outer plies. And there is no observable residual deformation in the composite attaching collar. Furthermore, considering that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vary with temperature, a progressive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sequential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attaching collar. Finally, the damage factor of the CFPC was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safety status of the attaching coll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damage modes of the composite attaching collar are intralaminar failure, which mainly occurs at the heat insulation layer and the hole edges, and these slightly affect the structural bearing capacity.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 and FEA is obtained. The test methods and analysis models proposed contribute to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under transient heating.  相似文献   
27.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比较了混凝土、铸铁和钢3种不同材料立柱的静载抗压能力以及冲击力下的瞬态响应,分析数据表明,钢立柱具有最好的承压能力,在相同压力下静变形最小;由于阻尼的原因,混凝土立柱的振幅受到明显限制,冲击力作用下振动衰减的较快,在更加关注减振性能的高速高性能加工领域,采用混凝土立柱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8.
本义分析了极光电激流建立阶段的物理过程,认为在此期间存在着一个正反馈,从而导致一种暂态过程的产生。使用一种简化的物理模型,模拟了极光电激流在建立阶段的物理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极光电激流中的暂态过程确实存在,电流、净电荷和电导率在治极光电激流的方向上均存在着传播的阶跃结构.计算结果与有关观测资料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9.
最严重充电条件下航天器的瞬态充电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等效电路模式理论推导出随时间变化充电问题的微分方程组,针对最严重情况构造了解决瞬态充电问题的程序,对ATS-6卫星的二种情况运用这个程序进行了计算。讨论了航天器不同材料对充放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红外加热笼模拟航天器瞬变外热流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某型号航天器热平衡试验为工程应用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红外加热笼和热流计的动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红外加热笼作为热流模拟航天器在轨飞行时表面到达热流密度瞬态变化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