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3篇
航空   309篇
航天技术   132篇
综合类   53篇
航天   16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 毫秒
11.
研究了WP-11发动机点火高度从4000m提高到8000m的某些问题。详细讨论了点火高度的理论基础,并为WP-11研制了一种可用的空中补氧点火装置,扩大了WP-11发动机的使用范围。带着空中补氧点火装置的WP-11发动机成功完成了高空舱试验和Y-8飞机带飞实验。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强调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及管理方式。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按专业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使实验实训基地向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转变,实现教学、生产、培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教练机发动机设计载荷谱推导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宋迎东 《推进技术》1997,18(6):64-67
系统地研究了教练机航空发动机设计载荷谱的推导方法,主要包括:(1)基准机的选取与现役发动机载荷谱的空测、统计;(2)新机发动机飞行剖面的预测;(3)新机发动机设计任务循环的编制等三大步骤。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它类型的发动机设计载荷谱研究。  相似文献   
14.
Solar sail halo orbits designed in the Sun-Earth circular restricted three-body problem (CR3BP) provide inefficient reference orbits for station-keeping since the disturbance due to the eccentricity of the Earth’s orbit has to be compensated for.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rategy to compute families of halo orbits around the collinear artificial equilibrium points in the Sun-Earth elliptic restricted three-body problem (ER3BP) for a solar sail with reflectivity control devices (RCDs). In this non-autonomous model, periodic halo orbits only exist when their periods are equal to integer multiples of one year. Here multi-revolution halo orbits with periods equal to integer multiples of one year are constructed in the CR3BP and then used as seeds to numerically continue the halo orbits in the ER3BP. The linear stability of the orbits is analyzed which shows that the in-plane motion is unstable while the out-of-plane motion is neutrally stable and a bifurcation is identified. Finally, station-keeping is performed which shows that a reference orbit designed in the ER3BP is significantly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designed in the CR3BP, while the addition of RCDs improve station-keeping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to uncertainty in the sail lightness number.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当前复杂机载计算机设备后期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机箱内总线PCIe技术,将机箱设备视为整体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并结合Socket通信机制,设计出一种能够利用上位机软件完成机箱一体化管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相比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能量管理特性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更为复杂,为了提高其工作可靠性,针对核心部件金属隔舱的破片运动过程开展了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首先基于LS-DYNA软件,分析中引入监测函数、逻辑开关函数和加载驱动函数,模拟燃气流对破片的连续作用力,计算得到了在不同时刻破片的空间分布规律、撞击点位置及发动机内部损伤情况,保证了破片运动过程的高保真还原。其次,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模拟二脉冲初始工况的热流试验,发现破片撞击位置及损伤程度的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一致性较高,其中撞击位置的预示误差小于9%,试验结果充分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由此,建立了适用于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金属隔舱破片运动过程的分析模型,实现了破片撞击位置及损伤程度的高精度预示。  相似文献   
17.
鉴于火工装置研制现在缺少一套完整的可靠性设计、试验、评估方法与程序,文章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总结了一套方法和程序,主要介绍火工装置可靠性模型,各个环节的可靠性设计、试验方法,并叙述了现型号使用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8.
原位资源利用技术是地外生命保障体系构建、实现人类地外生存的有效途径,是载人深空探索的核心技术。基于微通道技术的人工光合成反应器,采用流动反应器设计,用于低微重力等特殊环境条件下模拟人工光合作用,实现CO2向O2和含碳燃料的转化。微通道芯片通过气液剪切作用力使气体反应产物快速脱离电极表面并随反应介质排出反应器,理论上可以克服微重力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尚需进行微重力试验进行验证。同时,微通道结构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气液的压力、流速、流量比等反应条件,获得优化的反应条件。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该反应器将CO2还原为O2和含碳化合物的功能可行性。以Au和Ir/C作为阴极和阳极材料,3V电压条件下,O2产率可达11.74mL/h。此外,基于人工光合成反应器搭建了集反应模块、控制模块、流路驱动模块以及检测模块等于一体的地外人工光合成装置,形成原位反应、介质供给、精确控制、在线收集和检测等功能一体化的系统,并实现CO2有效转换和O2供给。为后续技术成熟度更高的反应装置研制、高产物选择性的含碳化合物转化以及人工光合成反应装置在轨试验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运载火箭火工点式分离装置工作时具有强冲击载荷特性,为有效降低冲击峰值,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吸能流体结构的冲击缓冲技术。首先进行纳米吸能流体的吸能原理研究,建立其本构关系,揭示影响其吸能密度的主要因素;其次开展火工装置有限空间内的纳米吸能流体缓冲结构设计;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与试验验证其缓冲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纳米吸能流体的缓冲结构,吸能密度高达122.8 J/g,冲击力峰值较空载条件下降了59.2%,冲击加速度峰值下降了63.4%。  相似文献   
20.
更高、更快、减阻是飞机设计三大永恒的追求。传统的固定翼飞机在进行优化设计时需兼顾各种飞行条件,寻求一个折中的最优解,而变弯度机翼的概念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符合上述飞机设计的三大追求。着重研究大型宽体客机后缘襟翼刚性变弯度对巡航气动效率及跨声速抖振边界的影响。首先基于下垂式铰链襟翼机构,编制了机构引导下带扰流板联合偏转的后缘襟翼运动仿真程序,以自动生成不同襟翼偏角的巡航构型。在此基础上对巡航构型进行非稳态气动计算,获得跨声速区机翼抖振边界。以该抖振边界作为约束条件,以襟翼偏角、迎角为双变量,获得Cl-K关系图,得到最优升阻比曲线。本文中襟翼偏角变化为0°~±3°,间隔1°;迎角范围为-2°~5°,间隔1°。计算结果表明,变弯度构型较不变弯度构型升阻比有所提高,抖振边界约提高10%;变弯度构型可提高不同设计点的气动效率,实现减阻省油;跨声速区机翼抖振边界的提高扩大了飞行包线,使得飞机能飞得更高、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