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4篇
航空   169篇
航天技术   18篇
综合类   25篇
航天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研究静叶轮毂间隙对压气机角区失速的控制作用,以某1.5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静叶轮毂整体间隙和部分间隙对压气机低工况点和设计点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间隙通过产生泄漏流削弱起始于轮毂表面终止于静叶吸力面的“龙卷风”旋涡的能量源,达到了控制角区失速提高压气机低工况点性能的目的,但间隙产生的泄漏损失会降低设计点性能。而部分间隙明显优于整体间隙,部分间隙的位置越靠近尾缘,低工况点性能提高的幅度越大,同时对设计点的损害越小。TAI2方案的低工况点流量增加了0.89kg/s,效率提高了1.25%,而设计点效率不降低。另一方面,只有当部分间隙增大到一定尺寸后间隙泄漏流才足以抑制角区失速团。   相似文献   
102.
不同轴向引气位置对自循环机匣处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松  楚武利  张皓光  刘凯 《推进技术》2019,40(7):1478-1489
针对转子失速时叶顶的具体流动情况,基于抽吸叶顶堵塞区低速流体的目的,设计了四种新的自循环机匣处理方案,探究其扩稳机理与常规自循环机匣处理的作用差异。数值计算选用Numeca Fine软件包的Euranus求解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抽吸叶顶堵塞区低速流体设计的自循环机匣处理结构,其达到的扩稳效果高于常规的自循环机匣处理。在优化设计中,当轴向引气位置位于转子叶顶堵塞区核心附近时,达到的扩稳效果最好,最大综合裕度改进量能达到15.00%。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自循环机匣处理后转子叶顶流场的差异,得出自循环机匣处理的扩稳机理在于把造成叶顶区堵塞流动的低速气流吸走,抑制了叶顶泄漏流动,改善了叶顶区的流动状况,以此来扩大转子的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103.
为了研究带初始横流冷却管式阵列射流冲击换热特性,以基于机匣热变形控制的叶尖间隙控制系统为对象,试验研究了机匣外置多排冷却空气管结构中,初始横流雷诺数(0~8×104)对射流冲击机匣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相比横流雷诺数,冲击雷诺数对靶面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更大,平均换热系数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加显著提高。初始横流的加入,冲击滞止区发生了沿初始横流流向的偏移,削弱了靶面的冲击换热效果,局部换热数的峰值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横流雷诺数超过4×104后,冲击滞止区下游出现一个"鱼尾形"的换热强化区域,且随着横流雷诺数增加,该鱼尾状区域范围逐步增大,靶面换热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冲击孔间距越小,靶面局部和平均换热系数越大,此时横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本文研究参数范围内,冲击孔间距比为4时,会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研究涡扇发动机暖机程序是否合理,分析了暖机与不暖机对发动机加速过程中压气机叶尖间隙变化造成的影响,并进行了两种情况下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建立了转子模型,在综合考虑转子离心载荷与温度载荷基础上,运用该发动机暖机与不暖机情况下台架测试数据绘制载荷谱,并基于Workbench平台采用热—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加速过程中发动机转子径向位移进行仿真计算。根据转子径向间隙计算模型,利用仿真结果计算获得暖机与不暖机情况下的叶尖间隙。结果表明,充分暖机后的压气机叶尖间隙值明显小于不暖机情况下的间隙值,相对原始装配间隙,两者在慢车状态时相差19.86%,在最大加力状态相差8.04%,且加速过程中叶尖间隙变化规律均为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小,在慢车至中间状态过程中迅速减小,在加力过程中缓慢减小。  相似文献   
105.
薛伟鹏  张华军  唐国庆  曾军 《推进技术》2020,41(8):1730-173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平叶尖和凹腔叶尖两种典型叶尖结构泄漏流动的差异,目的是获取叶尖泄漏流与端壁涡系的相互作用机理认识。识别了涡轮叶尖泄漏流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流体源、动力源和损失源,提出叶尖流动模式。结果表明:叶尖泄漏流动的流体源包括压力面侧高压流体、上端壁附面层流体;驱动泄漏流动的动力源为吸力面和压力面之间的横向压力梯度、叶尖与上端壁的相对运动;主要损失源为泄漏流体与主流流体高速剪切形成的泄漏涡、泄漏流体与上端壁通道涡相互作用;通道涡的"低压陷阱"是泄漏流参与通道涡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为了定量研究我国民用飞机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安全性、经济性与舒适性三方面出发,构建民用支线飞机技术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各个时期世界典型支线飞机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建立支线飞机技术水平的测度模型。以我国典型支线飞机性能数据为基础,根据此测度模型,对我国民用支线飞机技术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用支线飞机Y7-100的综合技术水平落后同期世界先进水平10.22年,ARJ21-700落后7.83年;我国民用飞机技术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与世界支线飞机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07.
用于固定飞机表面快卸口盖的锁紧螺母在重复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松弛,使其拧出力矩减小,锁紧功能失效。首先从材料应变硬化、低周疲劳、接触面摩擦系数等方面对锁紧螺母最大拧出力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性分析。材料确定后,收口值的大小成为影响锁紧螺母重复使用特性的主要因素。试验研究中选定了3种不同收口值的锁紧螺母进行拧入拧出的重复使用试验,测量它们的最大拧出力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螺母最大拧出力矩最初有一定波动,经历一段(N<200)恢复上升后,在重复使用次数200相似文献   
108.
涡轮机叶片振动的非接触测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工业中广泛使用着各种类型的涡轮机械 ,它们叶片的振动强度是研制过程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准确地测量叶片实际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成为涡轮机械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文中介绍了旋转叶片传统的测量技术 ,以及近几年来欧美国家正在研究的非接触式旋转叶片振动测量技术叶端定时测量技术。针对某应用对象的测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9.
轴向间距对涡轮损失影响的非定常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周莉  张鑫  蔡元虎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7):1595-1601
针对不同轴向间距下涡轮级内非定常流动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非定常条件下轴向间距变化对气动损失、非定常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间距的减小,涡轮级内流动的非定常性增大,流动的不均匀性更为强烈.大轴向间距方案的尾迹同主流区域的流体掺混距离较长,表现出大的总压损失系数的分布.小轴向间距下流动的不均匀性非常强烈,因而也表现出较高的损失分布.存在一个最优的轴向间距使得气动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10.
力矩马达的螺钉装配应力及其应力松弛会影响压力伺服阀零位及其前置级压力输出性能,为量化分析该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压力伺服阀力矩马达进行装配应力分析,研究力矩马达螺钉装配应力及不同位置螺钉装配应力松弛对压力伺服阀4个零位气隙值的影响.进一步建立压力伺服阀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