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271篇
航空   1395篇
航天技术   71篇
综合类   102篇
航天   1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8):122-130
Electron beam welding experiments of TZM alloy and 30CrMnSiA steel butt joi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different beam currents. Microstructur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ypical zones were analyz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joints were evaluated by tensile strength tests. Besides, nanoindentat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compare the brittleness of the reaction layer and other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reaction layer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fusion zone (FZ) and TZM alloy was the weak position of the joint, which was divided into Fe2Mo layer and a mixture layer of Fe2Mo and α-Fe phases. As the beam current increased, the thickness of the Fe2Mo layer decreas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creasing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joints. When the beam current exceeded 24 mA, the formation of the joint was poor with a low tensile strength. When the beam current was 24 mA, the joint presented the highest strength of 191.3 MPa and the joint fractured along the Fe2Mo layer near the TZM alloy side with a brittle fracture mode.  相似文献   
772.
于康  孙亚非  陈晓江 《火箭推进》2015,41(2):102-107
介绍了X射线衍射仪测定材料残余应力的原理、测定参数的选择依据,并以7055铝合金为试验对象,进行了不同热处理机制的材料残余应力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仪测定7055铝合金的参数为管电压28.5 kV、管电流9 mA、扫描步距0.05。、计数时间20 s、4ψ角、铬靶(311)晶面、准直管直径φ4 mm;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得7055铝合金热处理之前的残余应力值为207MPa,为压应力,经A和B热处理机制处理之后的残余应力分别为62 MPa和33 MPa,均为压应力,两种热处理机制均能有效降低材料加工残余应力,且B热处理机制略优于A。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材料残余应力为材料热处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3.
为指导钛合金叶片抗外物打伤激光冲击强化工艺设计,根据真实叶片叶型特征设计了刃口型模拟叶片,采用两种激光冲击强化工艺对模拟叶片进行预处理,并采用空气炮系统进行外物打伤模拟试验,最后通过疲劳试验和应力场预测进行疲劳性能影响规律及机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叶片外物打伤后疲劳强度由51845 MPa降为29072 MPa,而激光能量为5 J和7 J强化工艺下疲劳强度分别提升至34449、37493 MPa。激光冲击引入高数值残余压应力场,大大改善了外物打伤区域的局部应力场分布,在显著提高外物打伤模拟叶片疲劳强度的同时,可承受更大的应力集中,也增大了疲劳缺口系数偏差。两种强化工艺中激光能量越大,产生的残余压应力场数值和深度越大,更加有效地降低裂纹扩展过程中的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值,外物打伤模拟叶片疲劳强度和疲劳缺口系数偏差提高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774.
针对仅以评价准确性为目标的多超声评价方法易失去单调可评价性这一问题,同时以准确性、单调性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面向GH4169晶粒尺寸的双目标多超声参数评价方法。根据相关性准则选取多超声参数,并构建二次多项式评价关系模型;以平均绝对误差为准确性评价目标,以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单调性评价目标,构建以评价模型待定参数为决策变量的双目标优化问题,并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获得最终的超声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所确定的模型的偏差与相对误差分别为3.05%与10.69%,这表明其准确度及稳定性均显著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775.
通过铸造模拟软件ProCAST实现高Nb-TiAl合金叶轮熔模铸造充型凝固过程的模拟仿真,研究浇注充型工艺对合金熔体充型、缩孔缩松等充型凝固特性的影响,优化相应工艺;进行浇注实验与铸件的无损检测分析,并进行铸件的解剖分析验证缩孔缩松分布;使用附注试棒研究叶轮在室温和高温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roCAST软件对高Nb-TiAl铸件缩孔缩松预测较为准确,通过模拟仿真预测结果优化了工艺方案从而避免了铸件中大尺寸缩孔缩松的形成,在最终的铸件中只存在尺寸小于22μm的显微缩孔;所有铸件均实现完整充型,铸件室温抗拉强度约580 MPa,850℃高温抗拉强度约450 MPa。  相似文献   
776.
工业供应态LY12铝合金的超塑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工业供应态LY12铝合金棒材的超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合金在温度为 75 3K、应变速率为 3.3× 10 - 4s- 1的拉伸变形条件下 ,断裂延伸率为 313% ,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约为 0 .33;断裂延伸率的实验值与Ghosh Ayres公式的理论值吻合 ;超塑性变形的主导机制符合Langdon大晶粒模型  相似文献   
777.
TiAl+Sb合金室温变形亚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较详细地研究了Ti-34Al-0.5Sb(wt%)合金经过2~3%室温压缩塑性变形以后的变形亚结构。试验结果表明,TiAl+Sb合金室温变形时,在r相板条内形成大量变形孪晶。相邻板条呈某种位向关系下,可以以相界面作镜面,在其两侧的两片r相板条内形成呈一一对应关系的变形孪晶。而在一些取向的r相板条内只产生位错。  相似文献   
778.
对于用射频溅射法制得的Fe_(83)B_(17)薄膜进行了平面霍耳效应的研究。实验表明:厚度大于800(?)的薄膜测量结果与导出的公式符合良好,且平面霍耳电压V_H的磁滞回线有轴对称性,但对较薄的膜则出现对公式的偏离并失去对称性。V_H的幅值可达500μV,开关临界磁场为22×10~(-4)T,晶化以后薄膜的V_H减小约一个数量级。利用平面霍耳效应测量了薄膜的静态磁特性。  相似文献   
779.
“钛合金在飞机上的综合应用”是“九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典型零件的率先使用,突破飞机在重要承力构件上的钛合金综合应用技术,为新一代歼击机的钛合金综合应用做好技术储备。用钛合金替代合金钢制造飞机结构零件,可以显著减轻飞机质量,提高飞机的推重比;同时还可以提高飞机结构的抗热能力,使飞机进入更高的飞行范围,从而提高飞机结构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80.
织构及组织结构对超高强铝合金平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行制备的高合金含量的Al-Zn-Mg-Cu合金为试验材料,测试观察挤压带板及其制备的等温模锻件的织构类型及组分强度、组织结构、平面拉伸力学性能及各向异性指数,通过计算{111}112滑移系的施密特因子,采用单晶近似法分析平面拉伸力学性能各向异性与织构的关系,使用霍尔-佩奇定律分析了组织结构与平面拉伸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合金经剧烈变形后,以变形织构为主,变形织构会引起各向异性,导致合金45°方向强度偏低;挤压形成的纤维组织是引起挤压带板L向及LT向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110}112Brass织构强度增加,可以抵消纤维组织引起的L向及LT向的各向异性;LT向伸长率低及伸长率各向异性主要是由第二相粒子延晶界的链状分布引起,同时也与织构引起的晶粒强度变化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