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175篇
航空   1108篇
航天技术   244篇
综合类   68篇
航天   45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Current geophysical knowledge of the planet Mercury is based upon observations from ground-based astronomy and flybys of the Mariner 10 spacecraft, along with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Mercury has the highest uncompressed density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and by implication has a metallic core with a radius approximately 75% of the planetary radius. Mercury’s spin rate is stably locked at 1.5 times the orbital mean motion. Capture into this state is the natural result of tidal evolution if this is the only dissipative process affecting the spin, but the capture probability is enhanced if Mercury’s core were molten at the time of capture. The discovery of Mercury’s magnetic field by Mariner 10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ore is partially molten to the present, a result that is surprising given the planet’s size and a surface crater density indicative of early cessation of significant volcanic activity. A present-day liquid outer core within Mercury would require either a core sulfur content of at least several weight percent or an unusual history of heat loss from the planet’s core and silicate fraction. A crustal remanent contribution to Mercury’s observed magnetic field cannot be ruled out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knowledge. Measurements from the MESSENGER orbiter,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inued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hold the promise of setting on a firmer basi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rcury’s inter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at evolution to the planet’s geologi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952.
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及原因,阐述了国内外用于高温抗冲蚀磨损热喷涂防护涂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53.
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专门用于磁流变液流变性能测试的装置,该装置能满足磁流变抛光中不同磁场方向下的剪切屈服应力的测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54.
建立了大位移压电固体作动筒(Piezoelectric induced strain actuator, PZT ISA)的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压电固体作动筒在结构应用中的力学驱动模型,研究了压电作动筒和结构之间的驱动传递关系,以及在结构应用中获得最大输出位移和最大作用力的匹配关系;研究了利用压电作动筒驱动直升机伺服襟翼的一种初步构想以及机械放大机构,用于替代现有的液压装置,对旋翼进行主动减震降噪。同时在不同的频率及负载下,对压电作动筒的驱动性能进行了实验,并作了讨论。结论表明:利用压电作动筒作为直升机伺服襟翼控制的驱动器件,可以实现对伺服襟翼的主动变形及振动控制。  相似文献   
955.
电子封装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介绍了电子封装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分别从基体、增强体、制备工艺几方面讨论了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着重介绍了作为电子封装材料应用前景较好的高比例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已部分实现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铸造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6.
为了给太阳模拟器系统热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研究了准直光学系统热变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选取项目组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太阳模拟器准直光学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实际工作条件下各光学元件表面温度及热变形分布,将通光表面变形数据拟合为泽尼克系数导入光学设计软件中,分析热变形对系统准直角误差及辐照均匀度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未采取温控措施的自然对流条件下,热变形造成±1′的准直角误差和41.3%的辐照不均匀度,超出允许范围,需进行温控。通过光机集成分析法,给出了不同温度下,对流系数与热变形导致的准直角误差和辐照不均匀度对应关系,为风冷温控系统工程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7.
微结构光栅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电子元件。采用随机微粒群优化(SPSO)算法反演了一维铝基衬底矩形光栅的几何结构参数。首先介绍了严格耦合波分析(RCWA)法和微粒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并采用RCWA法求解了光栅内电磁场问题;然后根据正问题求得的光栅光谱反射率建立目标函数,并采用SPSO算法优化目标函数,反演得到单槽和双槽矩形光栅的周期、凸脊宽度和凹槽深度;最后分析了种群大小和搜索区间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PSO算法可以准确地反演光栅几何结构参数,并推荐种群数取30。  相似文献   
958.
    
利用搅拌铸造法制备出不同体积分数的YAl_(2p)/Mg-14Li-3Al复合材料,然后将其挤压成薄壁管材,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万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热挤压变形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热挤压变形,YAl_(2p)增强体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明显细化,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其中挤压态体积分数为1%的YAl_(2p)/Mg-14Li-3Al复合材料与铸态相比,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提高了60%以上,塑性得到改善。在挤压的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挤压力峰值与Mg-14Li-3Al合金相比略有增加,且挤压力峰值达到的时间存在滞后的现象。  相似文献   
959.
介绍利用还原剂在铝合金表面沉积Ni-P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操作简便,所得到的沉积层结合力良好、硬度高、耐蚀性能优异。可用于航空精密仪器仪表的防护与装饰。  相似文献   
960.
为应对长时间、高频响、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热流密度测试要求,通过热沉体设计发展了一种新型热阻式薄膜热电堆热流传感器,并利用对比标定的方法、采用辐射标定方式确定各个此类型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标定实验数据表明:该类型热流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与感应面温度相关,且在高于一定温度之上校正关系式不同于以往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二次非线性关系。通过分析可知:呈现出二次非线性校正关系式的原因主要是依赖于温度的热阻层导热系数以及薄膜热电偶Seebeck 系数。实验数据以及分析结果为该类型热流传感器的标定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同时确保了该类型热流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准确、可靠的热流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