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航空   157篇
航天技术   63篇
综合类   87篇
航天   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1.
本文通过对三个具有低雷达散射截面(RCS)隐身特性的“板块”多边形截面机身模型及通常的圆截面机身模型进行的低速气动特性的研究,包括迎角直到50°的低速风洞测力试验、水洞流谱试验及初步的工程估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多边形截面机身不但具有良好的隐身特性,而且其气动特性也并不比圆截面机身差,其升力特性及最大升阻比大大优于圆截面机身;同时,在大迎角零侧滑条件下,能产生稳定的侧力,其值大于圆截面机身的侧力,发生迎角小于圆截面机身的发生迎角。多边形截面机身的气动力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成熟。本文建议在小展弦比机翼的计算方法基础上,按相应截面的外形特征给出修正方法,其计算结果接近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12.
动力入流理论把旋翼扰动运动所引起的气动力变化和诱导速度变化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模型。本文把动力入流模型引入旋翼操纵响应分析,建立了一套计算旋翼操纵力和力矩的分析模型,并在旋翼模型试验台上进行旋翼悬停操纵导数试验。通过试验值与理论值(计入和不计入动力入流)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动力入流模型的适用性,初步弄清了不同条件下动力入流的影响程度。本文还用一个简化模型分析了动力入流对不同型式的旋翼(无铰式、根部较柔软的无铰式和铰接式)的影响程度,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13.
旋翼模型试验系统是开展直升机理论与技术研究、新机研制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试验设备。本文简介由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2米旋翼模型试验系统、它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特点等。该系统主要用于开展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动力学和飞行力学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也可直接为直升机型号研制服务。其主要设计原则是满足试验要求、与现已有的风洞相匹配和满足可行性与灵活性要求等。 本文对旋翼模型、操纵与激振系统,动力、传动系统,测量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以及中央控制台与显示系统等的主要特点均作了简略叙述;还简要介绍了系统调试中的几个问题:温升、振动、天平标定及变距标定等。 系统调试完成之后,已成功地进行了几个典型的空气动力学与动力学试验。试验结果达到预定要求,表明该试验系统的研制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14.
风轮气动特性及新型动力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风轮的空气动力特性及其对应的各种工况,接着介绍了目前风洞中风轮特性实验研究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测力法和加速度法,探讨了这两种测试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应用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测力法中,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种动力系统对风轮气动特性测试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动力系统-采用脉冲宽度调速技术,并以电流控制内环,转速调节外环的双闭环的动力系统,新型动力系统应用于风轮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它完全适用于风洞对  相似文献   
315.
利用旋翼模型试验装置在4.25m×5.1m风洞中进行了前飞状态旋翼模型试验研究。测量了两种前进比下,2m直径4叶桨叶铰接式旋翼在不同的总距扰动及不同的正弦周期变距扰动时的桨毂力和力矩,建立了前飞状态旋翼桨毂载荷的分析方法,引入了动力入流模型。计算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总距扰动时,动力入流影响很大,周期变距扰动时,动力入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16.
燃油冷却面板传热特性试验与计算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电偶测温、气壁红外测温及燃油样品裂解度测量等多种手段,在DJ-21电弧加热器上进行了燃油冷却面板传热特性试验.进行了共计19次燃油冷却面板传热特性试验,试验高状态对应平均热流为1.6MW/m2,低状态对应平均热流为1.1MW/m2;用于冷却的燃油质量流率为1.84~5.8g/s.为了反映冷却面板热流密度分布,以喷管三维流动计算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将计算得到的热流密度与试验测量的冷壁热流密度比较,用以确定流场计算方案、流场切取方案和热流密度计算方案.发展了冷却面板稳态准三维热分析程序,将等效热流对应的冷壁对流换热系数和燃气总温作为高温燃气侧的边界条件.使用热分析程序完成了相应的计算.通过试验与计算数据对比研究,表明热分析计算的可信性.试验验证了冷却面板的设计与加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17.
大跨度悬索桥钢箱主梁涡振性能优化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某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为工程背景,该桥桥面高速公路与人行道并存,桥面栏杆较多,且设置了防抛网,主梁竖向及扭转涡振明显.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检修车轨道位置、桥面栏杆、分流板以及攻角和阻尼等对主梁涡激振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优化主梁涡振的气动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检修车轨道位置和在主梁风嘴处设置分流板能有效地抑制主梁涡振.  相似文献   
318.
彭艺琳  马玉娥  赵阳  朱亮 《航空学报》2020,41(11):423729-423729
为研究剪切载荷下2A97铝锂合金加筋壁板的屈曲与后屈曲行为,设计了加筋壁板和夹具,完成了壁板的剪切试验;得到了加筋壁板的失稳载荷、破坏载荷以及破坏模式;采用受剪板屈曲与张力场理论计算了加筋壁板的剪切屈曲失稳载荷;建立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加筋壁板屈曲行为进行计算分析,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加筋壁板的屈曲模式为筋条间蒙皮的局部屈曲;加筋壁板的破坏模式为沿加载对角线方向蒙皮的凸起,破坏原因为蒙皮的塑性变形、撕裂以及筋条的扭转变形;利用张力场理论可以得到较准确的屈曲失稳载荷,与试验误差为6.56%;数值模拟得到的屈曲与破坏模式与试验吻合,失稳载荷和极限载荷与试验结果误差分别为1.22%和11.52%。  相似文献   
319.
The lack of significant buoyancy effects in zero gravity conditions poses an issue with fluid transfer in a stagnant liquid. In this paper bubble movement in a stagnant liquid is analysed and presented numerically us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pproach. The governing continuum conservation equations for two phase flow are solved using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package Ansys-Fluent v.13 and the Volume of Fluid (VOF) method is used to track the liquid/gas interface in 2D and 3D domai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arlier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 VOF algorithm is found to be a valuable tool for studying the phenomena of gas–liquid interaction. The flow is driven via Marangoni influence induced by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hich in turn drives the bubble from the cold to the hot region. A range of thermal Reynolds (ReT) and Marangoni numbers (MaT) are selected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pecifically ReT=13–658 and MaT=214–10,72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herent velocity of bubbles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Marangoni number, a result that is line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pace experiments (Kang et al., 2008) [1]. An expression for predicting the scaled velocity of bubble has been derived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numerical study. Some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s are also performed to compare and examine the results with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320.
在跨音速平面叶栅风洞中测叶栅BRITE/EURAM21N及BRITE/EURAM22N,进口气流马赫数为0.8;经叶栅尾部矩形开口槽进入流场尾迹区的喷气量为总流量的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叶栅尾部压力面截去一个直角缺口可以显著提高喷气效应,使尾迹流区域的面积减少一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