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8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23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73篇 |
航天技术 | 196篇 |
综合类 | 145篇 |
航天 | 2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杨好学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5):76-77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仍存在着教育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制出实用性的教材。其次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早日实现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3.
124.
地面效应对尾涡消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和计算近地阶段尾涡消散和运动规律,但模型繁琐、计算复杂。本研究基于镜像涡方法建立了形式相对简单、计算迅速的近地尾涡运动模型和消散模型,计算结果与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和大涡模拟数据的偏差都不超过5%,满足动态尾涡间隔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5.
旋转盘腔预旋角度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单向FSI(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数值方法,研究转静系旋转盘腔进气预旋角度的变化对冷却效果的影响,并依据旋转盘腔冷却问题的工程评价体系对冷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进气和旋转雷诺数均不变时,旋流比是进气预旋角度的单值函数.旋流比的改变能够使流动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盘面换热效果和转盘温度分布,导致与温度梯度相关的热应力也发生变化.随着旋流比的增加,旋转盘腔的流阻损失增大,迎风面平均换热效果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转盘整体应力水平上升,以及在盘心处的最大等效应力值增大.进气预旋角度的变化能够从部件承受能力和实际使用载荷两方面对涡轮盘的失效概率产生影响,因此,在涡轮盘腔设计阶段,需考虑预旋角度对涡轮盘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127.
基于超临界碳氢燃料的主动再生冷却被认为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最具前景的热管理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探究矩形通道内超临界碳氢燃料初始流动传热的瞬态变化规律的,证实了超临界振荡效应的存在,即温度和速度分布波动性较强.通过监测10-4 s时间尺度下的速度变化规律,发现振荡有着近似三角函数式的频率和振幅.冷却通道被加热... 相似文献
128.
高速Turbo并行迭代译码原理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urbo码之译码过程通常采用LOG-MAP算法的迭代译码,在获得很好的译码性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译码延迟,因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了降低译码延迟,通常采用分块并行译码方案,将译码器接收到的长帧分割为长度较小的子帧。对基于LOG-MAP算法的并行译码方案进行仿真实现,结果表明并行译码方案在获得很好的译码延时的同时,也存在误比特率性能的下降,即所谓分块效应。 相似文献
129.
干气密封在高速时优异的动压性能使其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压缩机、离心机等中高速设备逐渐扩大到航空发动机、(微型)燃气轮机等超高速设备中。基于实际超高速工况特点,对转速范围为10 000~120 000 r/min时的干气密封性能进行了系统性仿真计算,结果发现:在一定几何参数和工况参数下,类似于气浮轴承的微振动现象,干气密封会出现疑似受气体压力波动流影响的开启力、泄漏量与转速非正相关变化的扰流现象,尤其在高压、大膜厚、小槽深时的扰流效应愈加显著;在转速持续增大过程中,干气密封微尺度流场会出现二次拐点现象,且一次拐点发生转速与设计参数有关,而二次拐点发生转速基本约为90 000 r/min。同时结合导流织构的设计思路,进一步研究了超高速下干气密封槽底导流织构的驱动导流效应,结果表明:加设导流织构后,承载效果明显提高,拐点发生工况延后且压力波动区域被压缩。表明导流织构具有良好的抑制扰流、维持开启力与转速持续正相关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导流织构的抑扰机制,以期为突破干气密封在超高速工况下的应用壁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0.
减压腔宽度对刷式密封泄漏特性和滞后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减压腔轴向宽度分别为0、04 mm和06 mm的基本型和两种低滞后刷式密封结构进行了静态和动态下压差升降和转子转速升降循环试验,并对其泄漏特性和滞后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压差大于02 MPa后,同一压差下的动态泄漏系数比静态降低约14%~20%;低滞后结构的密封性能优于基本型,其泄漏系数最高比基本型降低约20%;静态压差升降循环中,减压腔轴向宽度为06 mm的低滞后结构的滞后效应最强;动态的压差升降循环中,基本型结构的滞后效应最强。转子转速升降循环前后,w为06 mm结构泄漏系数减小约15%,滞后效应最强,减压腔轴向宽度为04 mm结构几乎不存在滞后效应;三种结构中,减压腔轴向宽度为04 mm的结构密封性能最优,滞后效应也最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