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0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386篇
航空   1190篇
航天技术   291篇
综合类   194篇
航天   50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杨升科  罗振兵  邓雄  蒋浩  刘强 《推进技术》2018,39(9):2002-2010
为了改善燃烧室凹腔与主流的掺混性能,提出了一种利用凹腔内压力差形成自维持合成射流的流场控制方法,在超声速冷流条件下,采用动网格技术对激励器的膜片振动过程进行模拟,详细分析了自维持合成双射流与凹腔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了激励器出口位置、参数、凹腔构型以及来流Ma数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自维持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可以大幅提升凹腔的质量交换特性,减小气体在凹腔内的驻留时间;且激励器出口位置分布对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当激励器出口位于凹腔底部中间位置时,质量交换率最大能够提升49%。此外,凹腔构型以及来流条件都会影响自维持合成双射流对凹腔掺混的控制效果,在相同来流条件下,凹腔长深比越大,控制效果越显著,自维持合成双射流能使长深比L/D=7.76的凹腔质量交换率提升115%;对于同一凹腔,随着来流马赫数增加,激励器对凹腔质量交换特性控制效果提升更为明显,但改变振动膜片的振幅和频率对控制效果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2.
    
为了降低极化敏感阵列(PSA)的应用成本,优化极化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导向矢量失配条件下的滤波性能,提出了极化敏感辅助阵列(APSA)模型和基于二相编码信号非圆特征恢复的波束形成算法。在单极化线阵的基础上对部分阵元进行双极化改造,构成APSA;根据接收信号矢量的协方差阵和共轭协方差阵,按照非圆率最大准则,对构造的新协方差阵进行特征分解以确定权矢量,进而完成数字波束形成。详细分析了阵列模型的性能,并讨论了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VDR)算法和特征子空间投影(EP)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二相编码的非圆特征恢复算法不受导向矢量误差的影响,在阵列模型的基础上有主瓣干扰对抗能力,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993.
In this paper,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maneuverability of spacecraft with mounted control moment gyros is addressed by searching feasible angular momentum. The geometrical array of control moment gyros considered is a roof array also known as a 2-SPEED system. Due to the simplicity of the singularity envelope of the array considered, it is reasonably practical to conduct rotation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spacecraft. This maneuverability analysis technique uses a unique chart developed in this work, which allows a guaranteed maximum torque output and angular momentum at any time without concern about the singularity problem of the control moment gyro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conservative method for maneuverability analysis of a spacecraft with installed control moment gyros by searching allowable maximum angular momentum. This method is demonstrated using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相似文献   
994.
天线阵方向图无人机测试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大型米波接收相控阵天线方向图的测量需求,研究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测试系统。阐述了测试系统在接收阵天线方向图测量应用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技术问题;定性地分析了无人机测量相控阵天线的各种测量误差来源;探讨并提出了一种针对性强、工程可实现性高的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思路。  相似文献   
995.
996.
    
针对频率步进合成孔径雷达(SAR)采用经典逆傅里叶变换成像方法时距离向无模糊测绘带宽度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将频率步进SAR脉冲串信号等效为沿航迹分布的虚拟阵列雷达信号的模型及成像处理方法,并利用改进的后向投影方法实现对目标的无模糊成像。建立了频率步进SAR虚拟阵列模型,给出了基于该模型的高分辨距离像合成方法,并通过在原始后向投影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距离偏移校正和二次相位补偿,实现了对目标的精确二维成像。结果表明:频率步进SAR虚拟阵列模型成像方法不受频率步进雷达无模糊测绘带宽度的理论限制,可以实现较宽测绘带内各目标的无模糊、快速成像。  相似文献   
997.
电静液作动器(EHA)是一种高度集成的泵控传动系统,A380和F35等机型已经利用EHA驱动主飞控舵面。但传统的以旋转电机和柱塞泵构成的EHA面临低频响的问题,以一种具有良好动态特性的新原理直线驱动电静液作动器(LEHA)为对象,研究其参数匹配设计问题。LEHA的关键特征在于新型的直线协同配流泵,以及采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泵的吸排油和配流组件。首先,从静态指标匹配性上考虑LEHA的参数设计规则,得到最大空载速度约束条件、最大静态输出力约束条件、系统最高压力约束条件;然后,根据系统模型分析系统各参数对频宽的影响,得到LEHA的动态性能匹配设计规则,具体是指LEHA频宽指标对直线电机振荡频率的约束条件;最后,分析LEHA的功率约束条件,给出了LEHA对惯性负载、弹性负载和黏性阻尼负载在输出力-速度坐标下的功率包络条件,得到LEHA的负载匹配设计约束。LEHA参数设计的6项匹配设计约束条件能够为LEHA的设计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基于距离子带的机载SAR高精度多级空变运动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鸣冬  俞翔  朱岱寅 《航空学报》2018,39(2):321557-321557
运动补偿(MOCO)是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获取高质量图像的关键,超高分辨率成像中,如何精确、高效地校正空变运动误差仍是很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级空变运动补偿方案,兼顾处理的精度和效率。首先,采用一步运动补偿法有效去除运动误差的距离空变分量,避免引起额外的距离徙动校正(RCMC)误差。同时,修正视线方向误差的传统计算方式,保证相位精度的前提下结合距离子带实现无插值的近似距离包络补偿。然后,利用距离子带降低残余方位空变误差的距离空变性和对方位时频关系的影响,显著改善宽波束情况下的聚焦效果,降低孔径依赖补偿算法的运算量。最终分辨率达到0.1 m,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点目标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验证了所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9.
许舒婷  谭文倩  孙立国  屈香菊 《航空学报》2018,39(8):121861-121861
现代飞机采用放宽静稳定性构型和侧杆控制器操纵,使得舵面速率饱和引起的驾驶员诱发振荡(PIO)成为影响飞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舵面速率饱和引起的Ⅱ型PIO问题,设计了主动侧杆人感系统,其弹性系数随着舵面偏转速率饱和的发生而改变,从而达到抑制速率饱和的作用。基于主动侧杆引导下的人机闭环系统模型,仿真分析和飞行品质评价验证表明,基于系统误差在线调整人感系统弹性系数,能够降低舵机速率饱和的程度,改善飞行品质,有效抑制舵机速率饱和引起的Ⅱ型PIO。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揭示气膜孔内不同“喷射现象”对气膜冷却流动传热的影响,在相同射流角基础上选取7种不同进气角的冷气腔以改变气膜孔内的“射流效应”,并对7种冷气腔在不同吹风比条件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气角不为0°时,不同进气角会在气膜孔内产生不同的“喷射现象”。低吹风比时不同进气角的气膜冷却效率相差不大。随着吹风比的增加,不同进气角时的冷却效率存在很大差别。在吹风比为1.5,进气角不大于0°时冷气在孔外形成了强肾形涡;而当进气角大于0°时冷气在与高温主流相互作用后,上游低动量区的冷气会绕开下游高动量区冷气后贴附壁面,增大涡对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弱相互增强的效应。相对于原始冷气腔,在吹风比为1.5,进气角为15°和30°时的平均气膜效率分别提高了约130%和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