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5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17篇
航空   981篇
航天技术   560篇
综合类   137篇
航天   2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01.
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QPSO)的自抗扰控制器(ADRC)设计及参数整定方法.利用自抗扰控制器抗于扰能力强、鲁棒性好、对模型参数变化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设计了自抗扰纵向飞行控制器以提高飞行控制性能.针对所设计的自抗扰控制器参数多,需要依靠专家经验或试凑进行整定的问题,应用QPSO算法进行控制器参数整定.仿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02.
林两魁  安玮  徐晖 《航空学报》2010,31(7):1466-1474
 分析红外焦平面(IR FRA)对中段弹道空间邻近目标(CSO)的成像特点,指出星载红外传感器为实现对空间邻近目标的跟踪必须对其进行超分辨。提出了一种中段弹道空间邻近目标联合超分辨与弹道估计新方法。该方法结合红外焦平面成像模型和中段弹道动力学模型,使得能够同时利用红外多传感器的多帧信息,基于最小二乘准则建立联合超分辨弹道估计目标函数,并分析选择各目标的起始状态参数作为模型参数。针对目标函数的高维非线性特点,推导最小化意义下等价的降维目标函数,采用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最优化该降维目标函数直接求解模型参数,进而计算出各目标的弹道和辐射强度,实现中段弹道空间邻近目标的联合超分辨与弹道估计。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且相比于传统的先单传感器单帧超分辨、然后多传感器多帧测角数据关联与滤波方法,新方法在避免数据关联复杂问题的同时,其弹道估计精度更高、分辨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603.
高温耐辐照声发射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家惠  周彬 《航空学报》1992,13(10):533-537
研制了一种新的耐高温抗辐照声发射传感器,并讨论了传感器制作工艺上的特点和优点。在经受400℃和2.4×10~6GYγ辐照的考验后,传感器仍保持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04.
马广云  申功炘 《航空学报》1993,14(9):455-459
介绍一种粒子图象测速技术中Young氏条纹图象的计算机自动处理方法。通过一维平均-相关法由二维Young氏条纹强度分布构造的函数W(α)确定条纹方向;用正态分布函数构成的模拟函数修正衍射光晕影响;采用一维Fourier变换确定条纹间隔。这种Young氏条纹处理方法省时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条纹方向和间隔测量误差分別小于0.5°和1%)。  相似文献   
605.
ESO 3.6m Caspec spectra of the LMC luminous blue variable (LBV) taken at minimum have been analysed using NLTE model atmospheres and line formation calculations to derive atmospheric parameter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Using the silicon ionization balance and the hydrogen Balmer lines we deriveT eff =17250, log g=1.80 and a microturbulent velocity of 15–20 km/s. The analysis yields abundance ratios by number of approximately 0.43 for He/H, 0.03 for C/N and 0.14 for O/N, implying that enrichment of the atmosphere by processed material has taken place. We have re-evaluated the reddening of R71 using IUE low resolution data and published UBVRIJHKL photometry and derive a value for A V of 0.63. We also construct an extinction curve using archive IUE data for mid-B LMC supergiants and show that the extinction is anomalous; the 2175A bump being almost absent and the far UV rise very pronounced. A comparison of our model flux in theV-band with the observed (dereddened)V magnitude and the D.M. of the LMC (18.45), implies that the bolometric magnitude or R71 is –9.9. Thi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9.0 usually adopted for R71 and suggests that this object may not in fact be a subluminous LBV.  相似文献   
606.
从物理学方法论的观点选理想化的模型——质点,为光纤陀螺的理想化研究对象,并给侍测量Ω加“印迹”的方法,依其“印迹”运用光纤传感技术将Ω从混杂的输出量中分离、检测出来。获得了线性输出,且达到“放宽”理想化工作条件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07.
铸造法制备TiC/ZA43复合材料连续润滑摩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搅拌铸造法制备了TiC/ZA43复合材料, 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连续润滑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TiC颗粒使基体ZA43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磨损性能显著改善,摩擦系数和磨痕宽度降低且变化平稳.TiC/ZA43复合材料的磨面光滑,磨痕短细;而未增强的ZA43局部表现为粘着磨损,表面产生局部的塑性流动.摩擦过程中,未增强的ZA43合金次表层的硬度明显降低;而TiC/ZA43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08.
目前炉内两相流动和煤粉燃烧数值模拟中多半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流体无滑移模型,这些模型都难以完整地给出三维空间内颗粒速度,浓度,湍流度分布的信息。主采用双流体-轨道模型(颗粒相连续介质-轨道模型)对一个四角喷燃模型炉内三维湍流两相流动及煤粉燃烧进行了模拟。此模型基于欧拉气相方程组、欧拉颗粒连续方程组和动量方程组以及拉氏颗粒能量方程和质量变化的方程,并使用k-ε-kp两相湍流模型,EBU-Arrhenius湍流燃烧模型,离散坐标辐射传热模型,煤粉颗粒的水分蒸发,热解挥发模型和焦炭燃烧的扩散-动力模型等。热态模拟中,为了减小为信散造成的影响,采用了扭转坐标法(将坐标扭转一定的角度使之与煤粉射流方程一致)。为了检验数值模拟,采用三维相位移普勒测速仪(PDPA)对于冷态模型炉内湍流两相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两相速度,湍流脉动及颗粒浓度的分布。分别对冷态模炉内两相流动和热态模型炉内三维两相流动和煤粉进行了模拟,冷态两相流动的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预报的两相流场是合理的,热态模拟的结果给两相速度,气相温度、组分浓度及壁面热,显示出靠近出口处气相速度和温度分布不对称,造成一个局部高温区。  相似文献   
609.
吴英连 《飞机设计》2002,(1):58-60,72
AK4-1材料的高筋条壁板条拉伸成型,目前在我国飞机制造业中,不论结构还是材料、工艺成型都是全新的。这一结构及工艺成型研究对发展我国的航空制造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某型机研制中对这一新结构的多次试验过程,该材料成型时所需的热处理状态和多刀闸压工艺方法,生产出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零件。  相似文献   
610.
Tosi  Monica 《Space Science Reviews》1998,84(1-2):207-218
The most recent chemical evolution models for D and 3He are reviewed and their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data.Models in agreement with the major galactic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predict deuterium depletion from the Big Bang to the present epoch smaller than a factor of 3 and therefore do not allow for D/H primordial abundances larger than 5 × 10-5. Models predicting higher D consumption do not seem to be able to reproduce other observed features of our galaxy (e.g. SFR, abundances, abundance ratios and/or gradients of heavier elements, metallicity distribution of G-dwarfs).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3He abundances can be reconciled with each other if the majority of low mass stars experience in the red giant phase a deep mixing allowing the consumption of most of the 3He produced during core-hydrogen bu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