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航空   292篇
航天技术   144篇
综合类   56篇
航天   1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61.
温比对第一级导叶端壁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温风洞及远红外热像技术,在两种主燃气与冷气温比(TR)(1.64、2.68)和4种气膜注射吹风比(BR)(0.6、1.0、1.5、2.0)下,研究了导叶端壁十排复合角度圆形气膜孔的综合冷却效率。对比高、低温比下的实验结果发现:(1)在无气膜时,端壁前缘的最高温点会因主流温度的提高而更靠近叶片前缘;(2)气膜出流时,端壁近吸力面区域冷却效率高于近压力面区域,冷却效率随BR的提高而不断增大,且BR从1.0增加到1.5时,冷却效率增幅最明显;(3)在同一BR下,端壁的综合冷却效率会随TR的增加而提高,但随着BR的不断加大,TR对端壁平均冷却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小,即:相比于TR为1.64下的面平均冷却效率,TR为2.68工况下的平均冷却效率在BR为0.5时可提高18.2%,而在BR为2.0时,其只相对提高了8.8%。  相似文献   
562.
沈裕峰  李勇  还大军  王鑫 《航空学报》2016,37(12):3853-3863
K-cor夹层结构是应用Z-pin技术增强的一种新型高性能夹层结构,本文基于落锤冲击实验对低速冲击下K-cor夹层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合红外无损检测和冲击后压缩强度(CAI)试验,对不同Z-pin植入参数和芯材厚度对K-cor试样的冲击损伤阻抗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K-cor夹层结构的芯材越厚,则其冲击损伤面积越大,但剩余压缩强度比越高;在不超过植入间距的前提下,增加Z-pin的折弯长度能显著的降低K-cor结构冲击后的损伤面积,提高压缩强度;在相同芯材密度的情况下,提高Z-pin的折弯长度比增大植入密度更有利于减少K-cor试样冲击后的损伤面积,提高试样的压缩强度和其剩余压缩强度比。  相似文献   
563.
红外成像仪用于传热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将红外成像仪用于传热实验的可能性,分析了几种影响因素:如被测实验件的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用于内流传热实验时需使用的能透过红外线的特殊材料的透射率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认为,红外成像仪用于温度测量分析是一种先进的非接触温度测量技术,但必须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各个影响参数.   相似文献   
564.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高硅氧/酚醛预浸布的树脂含量、挥发分含量和预固化度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在线测定。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所建立的树脂含量、挥发分含量和预固化度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9.20、99.14和99.11,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298、0.144和0.124。利用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t-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近红外的测定结果和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对比,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在预浸布生产线的应用,为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65.
红外图像降质因素分析及增强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政清  杨华 《航天电子对抗》2006,22(6):11-13,43
在介绍红外成像制导中的图像获取的基础上,对红外图像的降质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图像校正、滤波和增强等处理明确了方向。在对红外图像增强处理的效果评价方面,针对所掌握红外图像信息的完整性,分别就有参照图像的评价和盲图像的评价引入了不同的评价机制,从而为不同情况下的红外图像增强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6.
运用离散颗粒模型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尾焰两相流进行了一体化仿真,得出了各燃气组分和Al2O3颗粒的流场参数分布.通过建立固体火箭尾焰红外辐射模型,计算出了二维轴对称尾焰的光谱辐射亮度.研究表明,颗粒辐射起着主导性作用,颗粒尺寸越小,在4.3 μm波长处气相辐射作用越明显;燃烧室内燃面颗粒速度越大,尾焰辐射越弱;颗粒尺寸越大,颗粒辐射越强,但随燃面颗粒速度增大,辐射降低越快.所得结论与相关文献数据一致,表明计算模型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67.
文章主要介绍了红外加热笼在结构设计中如何防止加热带热变形问题,阐述了加热带喷涂黑漆过程采用的防污染工艺以及为了防止相邻加热区间热流相互干扰所采取的措施。试验证明其工艺设计效果明显,这些工艺措施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外热流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而且保证了型号试验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68.
GEO卫星红外地球敏感器热设计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提出了一种GEO卫星红外地球敏感器的热设计方法,建立了红外地球敏感器热数学模型,对影响红外地球敏感器散热的热设计要素进行敏感性定量分析,以指导优化热设计。分析验证表明:经过优化的红外地球敏感器热控方案,能很好地满足卫星15 a寿命期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温度要求。该设计方法已在“东方红四号”平台系列卫星上成功应用,并得到在轨验证。  相似文献   
569.
为研究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时红外加热笼模拟瞬态外热流的优化方法,文章建立了航天器器表、红外笼与热沉之间的辐射换热模型,得到舱板与红外笼的瞬态温度变化、器表到达热流密度的表达式,得出器表到达热流密度与器表内侧等效吸收热流密度和红外笼带条加电电流之间的关系。分析器表内侧等效吸收热流密度相同和不同的情况,基于红外笼加电控制周期为1 min和红外笼带条热容影响,对红外笼加电方式进行研究,提出变电流的优化加电方法。分析结果可为红外笼作为瞬态外热流模拟手段提供参考,减少瞬态外热流模拟误差。  相似文献   
570.
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研究城市热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中国HJ-1B("环境一号"B)星热红外数据特点,以现有单通道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为基础,开展HJ-1B星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研究,并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温度图像研究北京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热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可能的成因作了相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地表温度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关性明显,文章得到的HJ-1B星热红外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可以很好的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