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6篇
航空   247篇
航天技术   40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51.
提出综合考虑飞翼布局隐身性能和气动性能的平面形状特征参数,分析了方案优选中的约束关系.采用参数化方法构建了三维曲面模型,并将物面网格划分流程进行自动化封装,通过更改设计参数准确快速地得到新方案的物面网格.应用基于Euler方程的数值方法进行布局方案的气动性能计算分析,在重点方案的分析中加入黏性修正;应用高频近似方法估算方案的隐身性能.以巡航状态作为设计点,在隐身性能的约束下,应用分析-修正的方法完成了气动布局方案优选,并对最终选定的方案进行风洞试验验证,证明该方案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52.
ESA’s medium-class Solar Orbiter mission is conceived to perform a close-up study of our Sun and its inner heliospher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of our star. The mission will provide the clues to discover how the Sun creates and controls the solar wind and thereb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s of all the planets. The spacecraft is equipped with a comprehensive suite of instruments. The Energetic Particle Detector (EPD) is one of the in-situ instruments on-board Solar Orbiter. EPD is composed of five different sensors, all of them sharing the Instrument Control Unit or ICU that is the sole interface with the spacecraft. This paper emphasises on how the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approach can lead to a decrease in software complexity and highlights the versatility of the toolset that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ollowing a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approach, these tools are capable of generating the high-level code of the software application, as well as of facilitating its configuration control and its deployment on the hardware platforms used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Moreover, the use of the Leon2ViP virtual platform, with fault injection capabilities, allows an early software-before-hardware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and also a hardware–software co-simulation. The adopted solutions reduce development time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whole process reliability that is essential to the EPD success.  相似文献   
353.
李成  周正  屠秋野  蔡元虎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1):2561-2566
为验证吸气式涡轮冲压发动机(ATR)模型的精度,参考国外公开的试验数据,对现有ATR模型进行了修正.使用修正后的模型模拟了ATR节流性能和过渡态性能.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表明:高换算转速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在1%以内;低换算转速条件下,由于燃气发生器燃气性质和燃烧室出口燃气性质不准确,相对误差有所增加,但未超过5%.全换算转速范围内各参数变化趋势相同.对比结果表明该ATR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ATR慢车以上工况的性能,同时证明了现有ATR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54.
对热验证所需的风冷测试台进行了详细设计,该设备对其他类似设备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55.
The proposal for an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Monitoring Agency (ISMA) was made by France in 1978.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arguments raised against developing an ISMA and reassesses the proposal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and anticipated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verification, and new national space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356.
以额定功率为60 kW永磁同步电机(PMSM)为研究对象,采用气隙等效导热系数处理定转子间的热交换问题。给出散下线定子绕组的等效热模型。在进行绕组铜耗计算时考虑温升对定子绕组阻值的影响,试验测定壳体与定子铁心间因装配间隙而产生的热阻值。在此基础上建立PMSM三维全域瞬态温度场有限元模型,计算电机在峰值转速运行时的温度场变化,并进行试验验证。对水道宽度比、水道数和翅片进行优化计算,找出最优解。结果表明,水道优化后电机最高温度下降9.8 ℃,对电机水道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57.
RTCA/DO 331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推动基于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给机载软件基于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活动提供合格审定指南,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了DO-331《基于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标准,作为对DO-178C《机载系统和设备合格审定中的软件考虑》标准的补充。该文主要从DO-331文档的组织架构编排,模型的使用和分类,基于模型研制相关的软件生命周期过程、数据和符合性验证目标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解读,可帮助应用该标准的人员快速理解文档的核心内容,并把握基于模型的开发和验证相关的合格审定关注点,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表明适航符合性。  相似文献   
358.
根据可信第三方(Trusted third part,TTP)参与通信的方式,安全协议可以分为在线TTP型和离线TTP型两类。分析了两类协议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复合型安全协议,在同一协议中结合了两种方式,方式的选择由消息发送方和接收方共同决定。该协议由4条规则组成。为了描述协议的动态运行过程,对SVO逻辑系统进行了扩充,增加了3条公理,用于刻划消息接收者的不可否认性。基于扩充后的SVO逻辑系统对复合型安全协议进行了形式化描述,证明了该协议具有不可否认性。  相似文献   
359.
数据采集分系统上行链路在整星EMC试验中受到干扰,文章描述了为抗干扰采取的屏蔽、隔离等相关措施。结果表明:姿态与轨道控制分系统两台星敏感器对外传导发射干扰和HW数传分系统编码器对外辐射发射干扰均已减弱,并且改善了数据收集分系统工作的电磁环境,从而使其上行链路干扰从15dB减少到4dB,证实所采取的EMC抗干扰措施有效,数据收集分系统、姿态与轨道控制分系统和HW数传分系统之间是电磁兼容的。  相似文献   
360.
随着无人化智能移动装备在工业、交通等安全敏感领域的普及应用,民用导航定位系统中的定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位置认证是对终端的物理位置声明进行认证的过程,是导航定位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第五代(5G)移动通信网络的通导融合位置认证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认证精度高、用户容量大、建设运维成本低等多重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基站位置认证系统的检测判决原理,提出了漏检平均距离的定义作为位置认证系统精度的量化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信号带宽、基站同步误差、信噪比对位置认证系统精度的影响,并利用5G信道模型评估了典型场景下的位置认证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具备3个以上的视距基站时,基于5G的通导融合位置认证系统可以实现米级的位置认证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