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篇
航空   101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二维超燃冲压发动机磁控进气道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飞行马赫数大于设计马赫数的情况,采用二维磁流体动力学方程对磁控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磁流体装置的电磁作用可以使非设计马赫数下进气道激波满足SOL(shock on lip)条件,并使出口处的流动变得均匀。分析了磁流体作用位置、宽度和深度等关键控制参数对该类进气道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磁流体作用区域越靠近飞行器前缘,而且在纵向越深,则进气道出口处的流动越均匀,但流率会有所下降;若磁流体作用区域较宽,则需较小的磁场就能使非设计马赫数下进气道的激波结构满足SOL条件。  相似文献   
22.
采用碳氢燃料冷却壁面是超燃冲压发动机常用主动冷却方式。为减轻主动冷却通道结构重量、提高冷却效率,本文探讨了以网格结构为填充的新型通道,从结构轻质化、流动特性及综合传热能力等方面与常规矩形主动冷却通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由错排网格填充的冷却通道结构综合性能最佳,其减重效果达39.93%,壁面温度显著下降,且努塞尔数最高达到光通道的2.156倍。从流动传热机理分析可看出,网格前缘冲击效应形成的马蹄涡和后缘附近发卡涡结构对强化传热贡献最大,扰动边界层和激发湍动能也是强化传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王元光  徐旭  蔡国飙 《宇航学报》2006,27(5):825-829,859
提出一种针对喷射的简化模型,拓展了二维/轴对称NS方程模型的适用范围。通过算例验证,显示出源项加质方法具有良好的质量守恒性。针对文献中的实验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点符合得较好,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采用上述简化模型,针对化学反应过程与流动过程采用了耦合与解耦这两种方法,对放置在自由射流实验台上两种构型的缩比发动机燃烧室段进行了考虑化学反应流场模拟,得到了主要气动参数的分布图。研究了总压耙等测量装置对于流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所得到的壁面静压值与实验壁面压力符合得较好,并且为合理布置测量仪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4.
高超侧压式进气道高焓脉冲风洞实验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05,26(4):319-323
为验证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侧压式进气道基本性能,设计了一套进口面积为110mm×91mm的双流道试验模型,并在300mm马赫数6的高焓脉冲风洞中进行了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和隔离段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隔离段进出口截面的皮托压力分布,分析了进气道内的典型流场特征,获得了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参数,并以马赫数的测量为例阐述了流场不均匀性对测量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马赫数6来流条件下,该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为0.83,隔离段出口平均马赫数为2.57,总压恢复系数为0.296,增压比为23.7,表明这种侧压式进气道的气动布局方式能够获得较好的总体性能。  相似文献   
25.
2002年,吸气式推进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航空运输市场的缓慢回升,民用飞机及其发动机的交付数量开始增加;军用飞机发动机的市场发展强劲,已有几个计划接近投产;无人机动力的发展也在继续。  相似文献   
26.
邢建文  李卫强  肖保国 《推进技术》2013,34(12):1636-1642
为了评估不同燃料燃烧加热的空气污染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相同流动匹配条件下四种不同燃料燃烧加热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氢、甲烷、酒精和煤油)。对相同流动匹配条件下,地面模拟飞行Ma=6,高度25km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流道性能采用数值模拟进行了评估,并将之与飞行条件下的发动机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热方式对进气道升力和升阻比有显著影响(升力最大差异>8%,升阻比最大差异>6%),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也有显著影响,比推最大差异97N·s/kg,燃烧效率最大差异11%。 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一隔离段共同工作过程,分析不同模态下燃烧室对隔离段的性能需求,在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计算燃烧室一隔离段流量平衡的临界能量法,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实现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各种模态的隔离段和燃烧室的流量平衡计算,计算在不同的模态下隔离段和燃烧室的一维流动参数,进而获得隔离段的性能需求,计算飞行马赫数4.0到7.0时的临近堵塞边界的最大供油量与隔离段最大激波链长度。结果表明:临界能量法正确有效,能完成燃烧室一隔离段流量匹配计算;高飞行马赫数下的堵塞模态的隔离段激波链长度较长,应作为隔离段的工程设计中所参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超燃冲压发动机带凹槽的燃烧室流场振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闭式凹槽的流场振荡现象,结合试验和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三种条件下的非定常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长深比较大的凹槽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焰稳定装置时,凹槽的冷流流场存在强烈的振荡现象.结合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初步分析了振荡机理:振荡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室入口气流马赫数的大小,马赫数2.0条件下,流场周期振荡;马赫数3.0条件下,流场可以稳定存在.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流场特征与马赫数的定性依赖关系.通过增加隔离段长度的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9.
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得以飞行马赫数5.5巡航工作的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因素,开展了地面直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数值手段研究了固体燃气喷注方式、扰流装置的形式以及燃烧室扩张比等因素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高燃烧效率(≥90%)的垂直喷注式发动机燃烧室构型。研究表明:1)垂直喷注方式能增强富燃燃气与空气的掺混效果,颗粒相的燃烧效率较中心支板式双火箭燃烧室构型提高了25%;2)对比不同级数的扰流装置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同时考虑扰流装置热防护问题和发动机结构复杂程度,双级扰流装置的扰流形式增强效果较优,颗粒相的燃烧效率较单级扰流装置的燃烧室构型方案提高了26%;3)对比不同燃烧室扩张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扩张比1.6的燃烧室构型方案颗粒相的燃烧效率为95%。综上所述,本文优化得到了垂直喷注方式、双级扰流装置以及燃烧室扩张比为1.6的高燃烧效率的发动机燃烧室构型。  相似文献   
30.
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需求,本文论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的基本问题。在对这些基本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探索了控制任务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推力控制、燃烧模态控制、进气道控制、调节/保护多回路切换控制和发动机/飞行器一体化协调控制。最后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