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8篇
  免费   1634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航空   5327篇
航天技术   1081篇
综合类   590篇
航天   150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98篇
  2016年   355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533篇
  2011年   529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from the coronagraphs on board space missions (LASCO/SOHO, Solar Maximum and Skylab) and ground-based facilities (HAO/Mauna Loa Observatory) show that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lasses based on their kinematics evolution. These two classes of CMEs are so-called fast and slow CMEs. The fast CME starts with a high initial speed that remains more or less constant; it is also called the constant-speed C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low CME starts with a low initial speed, but shows a gradual acceleration; it is also called the accelerated and slow CME. Low and Zhang [Astrophys. J. 564, L53–L56, 2002] suggested that these two classes of CMEs could be a result of a difference in the initial topology of the magnet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underlying quiescent prominences. A normal prominence magnetic field topology will lead to a fast CME, while an inverse quiescent prominence results in a slow CME,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processes. In a recent study given by Wu et al. [Solar Phys. 225, 157–175, 2004], it was shown that an inverse quiescent prominence magnetic topology also could produce a fast CME.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 a numerical MHD simulation for CMEs occurring in both normal and inverse quiescent prominence magnetic topolog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ree major physic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destabilization of these two types of prominence magnetic field topologies that can launch CMEs. These three initiation processes are identical to those used by Wu et al. [Solar Phys. 225, 157–175, 2004]. 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both fast and slow CMEs can be initiated from thes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magnetic topologies. However, the normal quiescent prominence magnetic topology does show the possibility for launching a reconnection island (or secondary O-line) that might be thought of as a “CME’’.  相似文献   
822.
室火轰燃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一套修正的适用于低马赫数浮力流的N-S方程组来描述火灾场,运用Smagorinsky亚格子模型的大涡模拟方法对室内池火的轰燃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把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轰燃。同时模拟结果显示火焰区向房间后部偏转稍大,近壁处温度预测的误差大一些,随着亚格子模型的不断完善和计算能力的提高,用该技术来预测轰燃现象会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823.
微型凸起物高超声速气动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S数值解方法对高超声速气流中微型凸起物的气动热环境进行了计算研究,并对前斜坡峰值压力和热流跃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高雷诺数流动,由于其边界层很薄,气流对凸起物的冲击作用比低雷诺数流动大很多,给凸起物前缘和上表面带来较严重的气动热问题。研究还表明利用斜面侧扩张角可以降低凸起物后斜坡的气动热环境。最后对球锥与平板物型的差异给微型凸起物热环境特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计算状态下,风洞平板实验模型得到的凸起物前缘峰值压力和热流跃升比实际球锥外形要高,因此地面实验结果外推到天上实际情况还是比较保守的。  相似文献   
824.
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飞行器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HIL)仿真台是进行空间对接技术研究、对接机构地面检测以及对接过程的故障复现等多种用途的关键设备。论文阐述了飞行器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系统建构思想。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的空间对接动力学模型。基于物理建模的思想,用SimMechanics工具箱建立了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的机械系统,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控制系统模型,建构了虚拟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采用滞后补偿等使系统的闭环动态性能达到要求。在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虚拟样机上,采用无阻尼振荡模型对空间对接动力学模型等进行了验证,对空间对接的缓冲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空间对接动力学模型是正确的,空间对接地面半物理仿真台系统的建构思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25.
A new mechanistic cutting force model for flat end milling using the instantaneous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is proposed. An in-dept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otal cutting forces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terms: a nominal component independent of the runout and a perturbation component induced by the runout. The instantaneous value of the nominal component is used to calibrate th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perturbation component and th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obtained above, the cutter runout is identified. Based 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validity of the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The advantag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lies in that the calibration performed with data of one cutting test under a specific regime can be applied for a great range of cut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826.
采用基于N-S方程的CFD方法,通过计算前后平行放置的双翼和三翼的干扰流场,对悬停状态旋翼桨叶之间的气动干扰机理进行了数值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种桨叶片数、2种桨距及2种桨尖马赫数情况的旋翼悬停流场对比计算,模拟它们对旋翼气动性能和桨叶间气动干扰作用的影响,得到一些与工程实际吻合的现象和结论。  相似文献   
827.
雷达图像仿真是飞行仿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雷达地形数据库为雷达图像仿真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为构建满足仿真精度与实时性要求的雷达地形数据库,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雷达图像仿真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雷达地形数据库在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中的应用方式和组成形式。根据所用数据源的不同,对雷达地形建模技术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不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了网格式与多边形式2种数据存储与调度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指出多分辨率表示技术雷达地形建模中的重要性,给出了一种材质数据多分辨率映射的基于材质最大出现概率的子取样方法。对机载雷达实波束地形测绘成像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828.
针对当前航电系统仿真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航电系统总线接口仿真平台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仿真数据库,从待仿真的航电系统设备中的接口信息抽象出属性和行为,然后用数据库的方式来描述,实现了仿真软件和仿真对象的分离,从而使该仿真平台具备了通用性和灵活性。该仿真平台已经在某型机航电系统地面联试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829.
首先针对具有中等前缘后掠角梯形鸭翼的缺点提出双后掠鸭翼概念,然后分别对安装梯形鸭翼和双后掠鸭翼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气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影响双后掠鸭翼气动性能的流动机理。研究表明:在大迎角时,对于双后掠鸭翼,具有较大前缘后掠角的外翼段可以使鸭翼涡在涡核破裂后仍能形成稳定集中涡并保持较高的强度,增加鸭翼本身的失速迎角,并通过诱导作用改善机翼外翼段流场,进而提高全机大迎角性能,但在小迎角时会破坏鸭翼附着流或前缘气泡涡的发展,造成略微的升力损失。拥有较大失速迎角的双后掠鸭翼在小迎角时具有较大的可用偏度,可以增强布局的抬头控制能力。双后掠鸭翼在满足隐身约束的前提下,超声速阻力较小,具有较好的超声速性能。  相似文献   
830.
无人直升机悬停低速段的不确定性仿真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人直升机控制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无人直升机进行建模,并对飞行中产生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仿真验证.目前,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描述是在非线性的环境中加入一些简单的扰动,然而能够确切地描述无人直升机动态特性的非线性模型在MATLAB中很难搭建.为此,文章从工程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在无人直升机线性模型组的基础上进行不确定性仿真验证的方法,从物理特性的角度描述无人直升机在悬停低速飞行时的对象特性不确定性,选择不确定或扰动因子;在MATLAB中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了无人直升机悬停低速段不确定性的验证.此方法简单、快速,并且能正确地反应无人直升机悬停低速段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