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58篇
航空   423篇
航天技术   12篇
综合类   38篇
航天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51.
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爆轰推进发展需要,数值研究了由双楔面诱导的斜爆轰波类型及其磁流体(MHD)控制的可行性,探讨了后楔倾角变化对双楔斜爆轰流场与MHD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前、后楔倾角分别为15°与20°的双楔面诱导的斜爆轰,Lorentz力可以将不同来流马赫数条件下的稳定斜爆轰波阵面恢复到设计位置,并可以使不稳定斜爆轰波趋于稳定,但是,无法将不稳定斜爆轰波恢复到设计位置.而当后楔倾角稍微增加时,若爆轰流场稳定,同样可对斜爆轰波阵面进行有效控制.但当后楔倾角大于25°时,稳定斜爆轰波流场失稳,此时MHD无法控制流场稳定性.但若增加气体反应速率,虽然斜爆轰波不稳定,MHD控制却可使其趋于稳定,但无法将爆轰波阵面恢复到设计位置.   相似文献   
152.
多管吸气式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群  范玮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9):1935-1938
研制了总长为1500mm,直径为200mm的6管并联吸气式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实验器,在接近大气压条件下,以汽油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成功进行了该发动机模型实验,实验中单爆震管最高工作频率达到35Hz,发动机整体最高工作频率达到210Hz.研究中发展了多管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点火控 制策略,探索了不同点火控制策略对于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将脉冲爆震发动 机用于工程实际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53.
当量比和间隙尺寸对爆震波传播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索微型脉冲爆震发动机推进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微空间内爆震极限特性的研究.通过对预混氢气/氧气爆震火焰在平板狭缝中的传播过程进行测量,分析了爆震波压力、速度随当量比和间隙尺寸的变化趋势,发现在极限范围外,来自稳流段的爆震波都能在间隙内通过压力和速度的自我调整后达到稳定状态,调整过程所需的距离随间隙尺寸减小而增长.根据爆震波速度衰减的定义,给出了激波和火焰锋面速度沿间隙通道方向的变化特点,观察到了微尺寸下爆震波的4种传播模式:稳定爆震波、准稳定爆震波、低速爆震波和非爆震波.   相似文献   
154.
为了准确、可靠地直接测量多循环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推力,建立冷态阻力和热态净推力直接测量系统,针对内径114mm、长1100mm的气动阀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研究冷态吹风条件下发动机及其主要部件的总压恢复、阻力损失等特性,验证推力测量系统有效地将射流试验条件下外溢气流对脉冲爆震发动机外部及其附件造成的阻力转移到支撑台架上,消除外溢气流对发动机推力测量的影响。开展大量的爆震燃烧试验,实现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达到40Hz稳定工作,并获得充分发展的爆震波,利用高频响动态推力传感器测量获得脉冲爆震发动机动态净推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5.
脉冲爆震发动机气动阀阻力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风机出口速度模拟脉冲爆震发动机(PDE)的不同飞行状态,采用力传感器研究不同进气动压(飞行速度)下,气动阀关闭和开启时PDE的阻力。试验表明:PDE阻力随进气动压增加线性增加,与飞行速度成平方关系。气动阀关闭时阻力最大,对不同结构型式的气动阀,在其开启时阻力不同。PDE爆震室装扰流器时阻力增加,不同气动阀在装同种扰流器时,其对PDE的阻力影响程度不同,安装整流栅有利于降低阻力。试验结果在保证PDE正常工作和产生一定推力的条件下,对研究减小PDE阻力和提高有效推力及预估高速飞行时的阻力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6.
预混气爆震管中爆燃到爆震转捩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得预混气爆震管中爆燃到爆管转捩(DDT)距离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单循环爆震试验,其中预混气为按化学恰当比配制的乙炔与氧气以及稀释剂氮气,变化的试验参数包括:预混气初始压力(0.02Mpa-0.1Mpa),稀释剂的浓度(0%-70%)及三种扰流片的形状,试验测得了不同工况下爆震管内火焰传播速度,并由此确定了DDT距离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预混气初始压力下降或稀释剂浓度增加时,DDT距离增大,而安装扰流器后DDT距离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57.
预旋进气的盘腔系统内流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洛林  冯青  刘松龄  卜其龙 《推进技术》2003,24(2):135-137,178
用CFD软件(FLUENT6.0.12)对预旋进气的盘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了多种湍流模型,包括Spalart—Allmaras单方程、K—epsilon和K-omega多种双方程模型,结果表明Spalart-Allmaras模型与结果符合得较好;通过计算研究了流场结构,流场主要由两个参数旋转比βp和湍流参数λT控制,λT主要决定源区的大小,计算结果验证了自由涡流的存在,并且盘腔压力分布的计算值与理论曲线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8.
带有微型涡轮的旋转盘腔局部换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带有微型涡轮的转-转系涡轮盘腔进行了换热试验。微型涡轮的主要作用是使冷气通过上游涡轮盘的反旋喷嘴推动涡轮盘转动,从而降低气流的总焓,同时改变气流的旋转速度,形成更好的冷却环境。试验采用热膜加热、热电偶测温和遥测仪采集数据的方法进行,上下游转盘同时加热。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无量纲质量流量、旋转雷诺数和浮升力的增大,努赛尔特数增大,换热效果增强。这为进一步的数值计算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9.
时空守恒元和解元方法的爆震波一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基元化学反应模型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脉冲爆震发动机一维非定常反应流数学模型。应用一种改进的时空守恒元和解元(CESE)方法建立控制方程的差分格式,针对化学反应源项的刚性问题,在对非线性源项进行线性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隐式梯形方法实现源项的积分。对氢氧爆震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应用CESE方法和基元化学反应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氢氧爆震波的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160.
吴森  刘倩  郑洪涛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7):1552-1561
为了提高燃气轮机的热效率,提出将化学回热技术(CR)与连续旋转爆轰增压燃烧(CRDPC)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思路.通过实验研究与数值研究的方法分别考察了不同的甲烷蒸汽重整方案对热回收的影响、重整气的增压燃烧流场特性及燃烧室性能等.结果表明:并列协同催化甲烷蒸汽重整方案具有最佳的重整性能,甲烷转化率和总焓增加率分别达到46.51%和25.28%;重整气组分的差异对爆轰波系流场结构影响较小,但是氢气质量分数的增加可以提高爆轰波传播速度,也会加剧新鲜预混气与上一轮爆轰产物的接触间断处的提前燃烧;在总压相同且重整气与空气以化学当量比进行预混的前提下,重整气中氢气质量分数增加1.1%左右时,预混气入口比质量流量降低约4.5%,但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增压比降低约6.0%,这主要是接触间断处的提前燃烧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