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5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766篇
航空   2204篇
航天技术   527篇
综合类   316篇
航天   60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公共设施投资的决策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设施投资的成本与产生的社会福利如何比较,社会效益的提高有多大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政府所关心。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原理与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观点做出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模型加以解决。本文就是基于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并结合了笔者的一些新的观点所作的常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2.
先进战斗机气动弹性设计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引领了飞机设计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针对研制总要求和任务特殊性,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气动弹性专业建立了精益气动弹性设计与验证技术体系。基于多学科优化设计流程,开展了旨在提高飞机气动弹性品质的关键技术攻关、气弹优化设计和分析工作。完成了考虑含全动翼面结构非线性的全机动力学特性地面试验、亚跨超声速颤振模型风洞试验和气动弹性飞行试验验证。在较短的研发周期内,成功实现气动弹性设计目标,为新一代战斗机的成功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描述了该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历程、主要技术工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取得的技术进步、能力提升以及具有研究所特色的气动弹性设计知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3.
抑制直升机“地面共振”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仲权 《航空学报》1989,10(3):113-118
 本文研究抑制直升机“地面共振”的设计问题,根据控制理论中极点区配置与优化设计思想,提出了满足预定要求的系统刚度与阻尼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并根据直升机“地面共振”的基理,提出了有效的设计方案。本文还以常见的三种计算模型作为算例,结果都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14.
张磊 《深空探测学报》2019,6(4):391-397
面向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分析需求,对月面上升段的轨迹优化及燃料消耗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基于上升器运动模型,建立以燃料消耗最优为目标考虑入轨约束的轨迹优化模型,通过Gauss伪谱法和序列二次规划求解上升过程最优推力方向。改变运动模型中的初始推重比、入轨约束中的目标轨道参数,根据轨迹优化结果得到对应的燃料消耗,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上升器燃料消耗的影响。针对上升器非共面起飞的问题,提出了上升偏航、升交点调整、倾角调整3种方案,从燃料消耗的角度分析了各方案的适用情况,为未来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采用新型凯夫拉纤维作为某空间用小型低温杜瓦瓶的支撑材料,在验证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设计了杜瓦瓶的支撑结构,建立了一种新的热力学耦合优化模型,给出支撑结构固有频率、热应力及发射环境下的约束条件,通过一种“离散点加密”新约束优化法计算出了支撑结构满足约束条件范围内的要求的最优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16.
魏才盛  罗建军  殷泽阳 《宇航学报》2019,40(10):1167-1176
针对存在不确定惯量矩阵及其它未知不确定性(如执行器故障、航天器结构发生突变等)下的航天器姿态控制问题,综述了预设性能控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首先阐释了预设性能控制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关键步骤;然后分析总结了现有航天器姿态控制以及预设性能控制研究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趋势;最后面向未来复杂化、智能化的空间任务对航天器控制系统提出的新需求,提出航天器预设性能控制值得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7.
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折叠翼飞行器,可以通过折叠机翼来适应各种飞行状态,保持最优的气动特性。并针对临近空间滑翔式高超声速的特点,采用高斯伪谱法对固定翼飞行器和折叠翼飞行器的轨迹优化,通过将折叠翼飞行器与传统固定翼飞行器在射程能力、规避热流能力方面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综合目标的轨迹优化思想。设计的折叠翼飞行器相比传统固定翼飞行器性能更加优越,更适合临近空间环境,提高了17.67%的航程,减少了热流率峰值的35.72%,并通过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加以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变体飞行器机动能力相比固定翼飞行器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8.
基于伴随方法的单级低速压气机气动设计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佳奇  杨婧 《航空学报》2020,41(5):623368-623368
采用梯度方法对某型4.5级压气机最后级进行气动设计优化研究,梯度由连续伴随方法计算确定,多排伴随方程采用伴随掺混面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首先,采用基于经验修正的初步设计方法设计带进口导叶的4.5级低速、低压缩比压气机的原始气动外形。之后,在压气机近失速工况对最后级静子叶片进行伴随气动设计优化,通过优化叶型和安装角降低流动损失,目标函数定义为加权求和形式的熵增和流量偏差,优化中对流量进行约束。最后,开展基于伴随方法的多工况气动设计优化研究,改善两个不同转速条件下最后级的气动性能。优化结果表明,基于伴随方法的多排气动设计优化可以通过改变叶片气动外形提升多排全工况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19.
赵吉松  尚腾 《宇航学报》2018,39(8):847-855
提出一种基于插值误差和斜率分析的轨迹优化自适应网格细化方法,包括节点插入算法和节点删除算法。节点插入算法分析各个离散节点的控制变量的插值误差。若插值误差较大,则在该节点周围增加节点细化网格;否则,不进行细化。节点删除算法分析各个离散节点处的控制变量斜率。若某个节点的左斜率和右斜率都为零,那么删除该节点;否则,保留该节点。采用三个典型的轨迹优化算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特色,并且与其它几种网格细化方法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生成的网格规模较小,需要的网格迭代次数较少,能够快速、高精度求解非光滑轨迹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0.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5):386-398
By integrat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lattice-based optimization, a novel multi-scale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to creat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and thus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reduce the structural weight.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a two-step procedure is developed to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innovative structures. Initially, the classical topology optimization is utilized to find the optimal material layout and primary load carrying paths. Afterwards, th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a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sh based modeling method. And lattice-based optimization is perform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cross-section area of the lattice structures. Finally, two typical aerospace structures are optimiz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framework.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quite encouraging since th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obtained by the presented approach show remarkably improved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esig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