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航空   107篇
航天技术   52篇
综合类   11篇
航天   4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cta Astronautica》2014,93(2):517-520
Insights from the robust field of risk communication and perception have to date been almost totally absent from the policy debate regarding the relative risks and merits of Active SETI or Messaging to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METI). For many years, the practice (or proposed practice) of Active SETI has generated a vigorous and sometimes heated policy debate with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re have also been some negative reactions in the media toward the activities of those engaged in Active SETI. Risk communication is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situations involving potentially sensitive or controversial situations in which there may be high public concern and low public trust. The discipline has found wide acceptance and utility in fields such as public health, industrial 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ights from the scientific field of risk communication (such as omission bias, loss aversion,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probability neglect, and the general human preference for voluntary over involuntary risks) may help those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either side of the debate over Active SETI to better understand why the debate has taken on this posture. Principles of risk communica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may also help those engaged in Active SETI to communicate more effectively with other scientists, the public, with the media, and with policy makers regarding their activities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concerns expressed regarding the activity.  相似文献   
22.
依据量值传递关系,列举了量值传递中的数学模型;依据数学模型,介绍了测氡仪检定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结合JJG 825—2013《测氡仪检定规程》RAD-7的检定,评定出了RAD-7测氡仪检定结果体积活度响应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受氡从液体镭源转移过程和被检仪器计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文章介绍了用约翰逊空间中心超高速碰撞试验设备(HIT-F)上的BUMPER计算程序,对航天飞机观察窗表面在低地球轨道(LEO)环境受到超高速碰撞时的损害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损害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4.
根据GJB/J2 74 9《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 ,结合气象计量的实际情况 ,给出了轻便风速表检定装置不确定度的测试与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25.
叙述了瞬态记录仪器计量标准建立中的几个问题 ,包括校准系统的构成、校准项目、校准方法、校准设备的选择 ,以及影响有关指标校准不确定度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6.
美陆军制导武器试验半实物仿真技术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综述美国陆军制导武器试验的仿真技术和设施,同时介绍仿真试验中使用的几种典型的目标景象投影技术,并说明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最后介绍了当前制导武器试验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7.
基于关键特性的质量控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下层关键特性进行监控,间接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装配误差积累传递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装配关键特性定性分析和定量识别方法,再结合统计过程控制理论,开发了关键特性识别与控制系统软件.该软件在某型号飞机应急门装配应用中,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关键特性,并有效地进行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28.
为定量评估不同星簇构型设计的探测效能以进行各航天器的轨道设计,基于空间四面体构型的体张量定义,分析现有空间四面体构型的评价参量,并采用将空间五航天器构型分解为“五个四面体”和“主四面体加第五点问题”这两种方法定量评价空间五点协同探测星簇构型的探测效能。最后利用项目组已有的五个航天器在一个轨道周期内的模拟轨道数据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空间五点构型的探测效能。  相似文献   
29.
刘鹏  李成  刘超  邵坤  师帅 《遥测遥控》2022,43(1):74-81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卫星的遥控指令上行操作必须在专用测控网内进行,当卫星发生在轨异常时,相关支持人员必须赶赴测控中心现场进行集中处置,非工作时段时效性较低,不利于紧急情况下的异常快速处置。对基于APP的卫星地面遥控系统安全应用方案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旨在为我国未来卫星高效运行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手段,通过原型系统的仿真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实现卫星管理相关人员在远离测控中心的情况下也能安全有效地参与在轨异常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30.
一种改进的卫星星座服务可用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存在缺失卫星的轨道面,将星座中的卫星分为两组,从概率角度并采用组合方法提出了星座覆盖可用性和导航精度可用性指标的统计评价模型和仿真流程,进而通过对两项可用性指标进行加权建立了形式统一的服务可用性加权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单个或多个轨道面有确定数量卫星缺失的状态下,星座构型和轨道参数变化对其服务可用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座轨道平面数和轨道高度均对服务可用性有较大影响。提出的服务可用性评价模型物理意义明确,可有效减少指标评价时间,研究结论有助于在概念设计阶段对星座构型和轨道参数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