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54篇
航天技术   162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1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无线编码解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无线电信道传输编码信号,以异频双工的方式实现无线电遥控与检测。主机向分机传送编码控制信号,分机从接收信号中解调出控制指令用以控制继电器工作,并同时把继电器所控制的用电器工作状态,通过监控信道传回主机实现检测。该系统还可实现双向同时遥控。  相似文献   
22.
KVM技术又称多电脑共享器 ,其在网络服务器的管理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多数远程开放教育的提供者,把过多精力和经费投注到了类似“视频点播”、“视音频实时交互”这样一些对设备和带宽要求很高的应用上,而对“新闻组服务”这种简单高效的应用,却关注很少。通过实践体会到,“新闻组服务”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有很大的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24.
基于模式特征的图像压缩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人眼视觉特征与空域模式特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特征的图像压缩算法。经过对一组遥感图像的对比试验,可以看出本算法在对纹理信息丰富的遥感图像进行压缩时明显优于SPIHT算法。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航天光学遥感器仿真系统技术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初步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航天光学遥感器系统仿真技术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技术途径等。重点研究了目标与背景、空间环境条件(温度场、真空、重力场和辐照)、卫星平台等对遥感器成像质量的影响和仿真内容,研究了用地面试验进行验证的方法,提出了建立系统仿真的结构体系等。  相似文献   
26.
利用平滑约束复原方法处理CCD相机遥感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了频域平滑约束复原方法以及该方法对遥感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文章先介绍了平滑约束复原方法的理论基础,然后用该方法对CCD相机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复原处理,讨论了遥感器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的拟合,遥感器系统MTF矩阵的构造以及复原参数的选择。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平滑约束复原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整个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从而使图像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27.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网络技术和批量化测量技术,探讨北斗/GNSS高精度时频应用终端的测试手段;提出应用测试模块化和VXI/PXI/LXI总线技术的测试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多路标准时间频率参考信号一致性设计和网络远程测试校准设计;同时,提出北斗/GNSS高精度时频终端测试校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其应用模式。这将能有效提高北斗/GNSS时频终端测试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CORBA的特点、组成和工作原理,根据航空远程诊断活动的技术需求,提出一个基于CORBA的远程诊断系统模型,并讨论了其组成部分以及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星载遥感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星载遥感图像压缩是星载遥感技术的瓶颈之一。文中简要分析遥感图像压缩的现状、基本要求和核心技术 ,并着重讨论三种优秀遥感图像压缩算法。最后提出对未来遥感图像编码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30.
The main purposes of experiment “Obstanovka” (“Environment” in Russian) consisting of several instruments are to measure a set of electromagnetic and plasma phenomena characterizing the space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o evaluate how such a big and highly energy consuming body as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disturbs the surrounding plasma, and how the station itself is charged due to the operation of so many instruments, solar batteries, life supporting devices, etc. Two identical Langmuir electrostatic probes are included in the experiment “Obstanovka”. In this paper the Langmuir probes for “Obstanovka” experiment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geometry (spherical or cylindrical), a more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sweep voltage generation, an adaptive algorithm for the probe’s operation.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ossibility for remote upgrading of the instrument from the ground using the standar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