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233篇
航空   770篇
航天技术   194篇
综合类   122篇
航天   2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全球电离层对2000年4月6-7日磁暴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布于全球的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扰动期间,foF2值与其宁静期间参考值进行比较,研究了2000年4月6—7日磁暴期间全球不同区域电离层的响应形态,并通过对比磁扰期间NmF2的变化与由MSISR90经验模式估算的中性大气浓度比(no/nN2)的变化,探讨了本次事件期间的电离层暴扰动机制.结果表明,在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早期,出现了全球性的电离层F2层负相暴效应.最大负相暴效应出现在磁暴恢复相早期,即电离层暴恢复相开始时间滞后于磁暴恢复相开始时间.在磁暴恢复相后期,一些台站出现正相扰动.研究结果表明,本次事件期间的电离层暴主要是由磁暴活动而诱发的热层暴环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622.
航天器机构的可靠性试验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航天器机构可靠性试验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基于可靠性特征量计量型可靠性试验的基本思路,针对特征量分别为寿命、性能参数、失败数的航天器机构提出了可靠性试验方法,为航天器机构可靠性验证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23.
针对仿真模型可重用性不足的问题,以海空对抗战术仿真为背景,设计了一种基于工厂机制的Air-SeaSim CGF(Computer Generated Forces)仿真模型开发系统.遵循"自底向上"的开发原则,构造了由模型层、对象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构成的Air-SeaSim CGF模型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基于工厂机制的实体模型设计,对CGF实体进行适当的分解,抽象出满足仿真需求的模型,以组件形式表示,通过定义组件接口实现实体模型的快速组装及其功能的扩展.系统应用效果表明,通过工厂机制开发技术设计的Air-SeaSim CGF实体模型,集成了不同粒度组件的仿真模型,实现了实体模型行为组件在不同兵力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共享和组合,简化了用户的定义,有利于模型的统一开发.  相似文献   
624.
针对高温不锈钢1Cr11Ni2W2MoV磨削过程中磨削区内部瞬时温度、磨削表面平均温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工件表面平均温度与烧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件表面烧伤程度对材料金相组织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了陶瓷结合剂CBN砂轮磨削1Cr11Ni2W2MoV时磨削区内部瞬时温度,证明工件表面的烧伤最直接因素是磨削表面的平均温度,在不同的磨削参数下,表面平均温度超过540℃就形成黄色的微烧伤,随着温度的升高,烧伤程度不断加重.同时,表面烧伤会使马氏体晶格变成细小的退火微晶变质层,烧伤越严重,微晶变质层的厚度越大.  相似文献   
625.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曲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伴随磁暴急始的磁层压缩,电离层中表现出峰值密度增加和峰值高度下降;磁暴主相期间热层大气暴环流及其所引起的中性大气成分变化控制着电离层的大  相似文献   
626.
XD 法原位合成 NiAl 基复合材料反应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XRD)、扫描电镜(SEM)等技术研究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IMCs)的合成机理。结果表明,XD反应是许多局部自蔓燃高温合成(SHS)过程产生的燃烧波的叠加,加热过程中高能态[Ni],[Al]间的固态反应所放出的热充当了各个(SHS)过程的点火源。粉坯密度是决定XD反应机制的重要因素,因为孔隙对SHS过程中燃烧波的点燃和自蔓延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27.
在分析叶栅式反推力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初步研究了反推力装置运动规律对风扇出口及阻流门上气动载荷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反推力装置打开时,运动规律直接影响风扇在反推力装置打开/关闭过程中工作点位置,运动规律3,4分别适合风扇外涵喘振裕度较大、较小发动机的反推力装置选用;各运动规律中,阻流门气动载荷在阻流门开始转动瞬间加载.   相似文献   
628.
利用熵和耗散函数分析了某大折转角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及损失特性,探讨了等离子体减小损失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分离区仅是低能流体聚集区,而非高损失来源区;等离子体影响叶栅流动的机制可归结为,诱导其作用区上游流体加速降压、在其作用区内构造局部顺压力梯度以及增加电极附近的气流速度;等离子体通过减弱流动分离以减小栅内损失,其本质是通过减小吸力面后半部的分离区或低速区以减弱其与主流的剪切强度和减小强剪切作用区,从而减弱该区域内的耗散;等离子作用下吸力面附近气体流速的增加使得尾迹损失减小,而电极表面附近的粘性摩擦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629.
用来自不同文献的实验数据作为样本,对小波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研究叶轮和扩压器几何尺寸对无叶扩压器失速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几何尺寸对于宽、窄扩压器失速的影响表现不同,这也证明了不同宽度的扩压器的确存在不同的失速机理.文章的结果,对无叶扩压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30.
In the frame of space missions, mechanisms often constitute critical systems whose func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need to be tested on ground before the mission launch. The LISA scientific space mission will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by measuring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pairs of free-floating test masses set into geodesic motion onboard of three spacecrafts. Inside each satellite, the injection of the test masses from the caged configuration into the geodesic trajectory will be performed by the grabbing positioning and release mechanism. To provide a successful injection, the test masses must be dynamically released with a minimal residual velocity against adhesion with the holding device. A parameter that determines the test mass residual velocity is the quickness of the retraction of the holding device. The need arises then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release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edict its behaviour in the in-flight conditions. Once a validated model of the mechanism is available, the compliance of the system to the tight requirement on the maximum allowed residual velocity of the test mass may be verified. Starting from an electro-mechan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dynamic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its relevan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