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3篇 |
免费 | 320篇 |
国内免费 | 24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170篇 |
航天技术 | 325篇 |
综合类 | 137篇 |
航天 | 2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51.
对航天器交会接近段V-bar上保持点间的转移,单向(轨道径向或周向)推力机动的最短转移时间为半个轨道周期(对应双径向推力冲量)。若要求转移时间小于半个轨道周期,须采用双向(径向与周向联合)推力。为此,提出5种机动方案:1)起点双向冲量与终点双向冲量机动;2)途中双向连续推力机动;3)起点双向冲量与途中双向连续推力机动;4)途中双向连续推力与终点双向冲量机动;5)起点切向冲量与途中径向连续推力及终点切向冲量机动(即直线路径转移)。其中,方案1)(冲量机动)的速度增量最小,但轨迹视界角最大;方案5)(直线路径)的视界角最小(近似为零),但当转移时间T>0.292P(P为轨道周期)时,所需的速度增量较大。机动方案的选择应全面考虑转移轨迹安全性、速度增量需求、转移轨迹视界角,以及机动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若视界角可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宜选择方案1);当T<0.292P时,也可考虑方案5)。 相似文献
252.
针对使用星地双向单程测量技术实现给定场景下的地月空间高精度测量问题,建立了地月空间纳秒级星地时差解算模型与米级瞬时距离解算模型,定量分析了模型中各因素的量级,并对模型中收发时延、引力时延、定轨误差和大气延迟等多种因素引入的时差和距离估算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仿真数据的处理结果校验了误差量级理论分析的准确性,时差估算的均方根误差优于7.6ns,瞬时距离估算均方根误差优于2.4 m。建立的模型可以对地月空间星地DOWR测量数据进行高精度处理,实现地月空间高精度时间比对,支持未来中国载人登月等任务及地月空间高精度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253.
采用数值模拟和飞行测试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液体运载火箭高空对流/辐射耦合换热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基于燃气多组分输运Navier-Stokes方程、热辐射方程、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建立了高空含自由流的运载火箭燃气喷流流动模型。辐射模型采用离散坐标法(DOM),空间离散采用二阶迎风TVD格式,对多个典型飞行高度火箭底部热流进行大型并行计算,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广泛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数值研究表明,火箭底部辐射热流在刚起飞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飞行高度上升,辐射热流逐渐降低,火箭底部对流热流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0 km高空达到峰值。本文的预测分析方法对液体运载火箭底部热防护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4.
255.
256.
257.
转换式高速直升机RD15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目前各种类型的高速直升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旋翼/机翼转换式高速方案;然后对此方案的旋翼系统的气动特性和关键技术——直升机/飞机模式转换过程中盘翼的仰角、桨叶的长度、转速以及桨距等参数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提出了高速直升机RD15的总体方案,并设计了直升机/飞机模式转换过程。计算表明,该方案在直升机/飞机模式相互转化过程中升力、功率和操纵的改变能够实现平滑连续并保持操稳性。 相似文献
258.
259.
论述了企业应变能力的结构,内容及各层次间应变的特征,以应变能力在各责任单位之间的传递过程作了描述,用传递矩阵方法研究了应变能力在企业四个层次上的目标与保证关系,建立了一套实用的评价、诊断的定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60.
复合材料高温传热特性的准确预测对飞行器热防护结构的设计有重要意义,相关模型也是国家数值风洞工程中多相多介质计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周期性结构复合材料的高温传热问题,利用多尺度渐进分析方法,对包含导热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的导热-辐射耦合传热模型开展了研究。建立了表征单元尺度模型及宏观平均导热-辐射耦合传热模型,获得了材料宏观等效导热系数与表征单元模型间的关系,发现宏观等效辐射吸收和散射等系数可通过表征单元内的体积平均求取。结合有限容积方法与格子Boltzmann方法,建立了复合材料导热-辐射耦合传热多尺度数值模型。采用二维常物性材料传热过程的模拟验证了多尺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尺度模型能够对温度场给出准确高效的计算结果。该方法有助于为复合材料传热特性的预测提供数值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