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9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363篇
航空   2134篇
航天技术   313篇
综合类   287篇
航天   3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联合射流控制技术的增升效果和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值模拟联合射流翼型的绕流,研究联合射流控制技术的增升效果和机理.主控方程选为定常可压缩流动的质量加权平均N-S方程和S-A湍流模型,使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联合射流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翼型的零升迎角、提高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联合射流控制技术的增升机理,即通过增加翼型上表面的流速从而增大绕翼型的环量,通过向边界层内注入能量从而延迟翼型大迎角下的流动分离.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飞机三维模型的装配单元快速划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航空企业实际调研为基础,在传统飞机装配单元划分经验知识的指导下结合当前飞机数字化技术开展基于飞机三维模型的装配单元快速划分技术研究,提出以三维工艺分离面作为数字化装配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其建模算法和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装配单元构件快速识别和建模研究,建立装配单元快速识别和建模算法,从而实现装配单元的快速划分.这些技术和方法已在CATIA V5系统上得到初步开发和验证.  相似文献   
993.
液体燃料脉冲爆震发动机点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牧  严传俊 《推进技术》2009,30(6):709-716
目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起爆主要采用爆燃向爆震转变的方式实现,而爆燃波发展缓慢,消耗了循环周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为缩短爆燃向爆震转变的时间和距离,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蒸发管点火系统,用蒸发管对两相混合物进行预蒸发,在预燃室内点火形成火焰射流进入主爆震室,实现主爆震室内两相混合物的快速短距离起爆。热态实验在内径120mm,长2500mm的爆震室上进行。与火花塞直接在主爆震室点火相比起爆时间可以从12.5ms缩短到2~3ms,起爆距离可以从1350mm缩短到775mm。预燃室长度和个数对起爆过程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长度和个数的增加都有利于爆震波的起爆。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常压下JP-10燃料在HZSM-5/不锈钢筛网复合膜上的催化裂解。研究发现,HZSM-5/不锈钢筛网复合膜对JP-10裂解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400℃、停留时间6.51 s时,高密度碳氢燃料JP-10在空白不锈钢筛网上不发生任何裂解,而在HZSM-5/不锈钢筛网复合膜上的裂解转化率为15.2%;500℃、停留时间5.67 s时,JP-10在空白不锈钢筛网上的裂解转化率为3.1%,而在HZSM-5/不锈钢筛网复合膜上的裂解转化率高达42.1%。JP-10催化裂解的主要产物为C1-C4、苯、环戊二烯和甲苯,苯的含量随停留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而环戊二烯的含量则逐渐减少,C1-C4和甲苯的含量随停留时间变化不大。根据产物分布,提出了JP-10在HZSM-5/不锈钢筛网复合膜上催化裂解的可能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995.
应用间接法研究了时间固定下的能量、燃料以及能量-燃料最优有限推力轨道转移控制问题.燃料最优问题因存在奇异性而不易处理,引入能量性能指标可以消除奇异性,应用ε算法寻求解决了燃料最优轨道转移问题.应用极小值原理,设计了最优控制器,应用单值打靶法研究了相应轨迹优化问题转化的两点边值问题.数值结果表明在相同推力、相同轨道转移时间条件下,三种最优控制方式得到的最优轨迹几乎相同;同时也表明给定初始和目标轨道,轨道转移任务消耗的燃料是确定的,推力大小只影响轨道转移的圈数.  相似文献   
996.
建立了小孔成像摄相机模型,提出了将投影仪看作主动相机的隐函数线性模型.采用了四幅相移光栅条纹编解码技术进行数据匹配,提出了基于质量图的枝切截断算法,处理解码过程中由于图像噪声、孔洞、阴影等导致的相位误差.最后,搭建了实验原型系统,选取了实物模型进行测量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3-D传感系统工作稳定、精度高,在150mm×200mm的测量范围,精度误差约±0.04 mm.  相似文献   
997.
Baolin  Xibin  Zhengxue 《Acta Astronautica》2009,64(11-12):1021-1031
Mixed H2/H output-feedback controller with pole placement constraints against the internal uncertainty of moment-of-inertia variation and space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is proposed for mirco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The multi-objective controller is designed based on linear model of attitude dynamics. The H performanc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robustness stability against moments-of-inertia uncertainty and the disturbance rejection aspect. H2 performance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QG aspect which avoids the undesirable wheels’ saturation effect. In addition, the closed-loop poles can be forced into some sector of the stable half-plane to obtain well-damped transient responses. The problem is then reduced to a convex optimization involving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LMIs), so it can be efficiently solv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ted mixed H2/H control system is robust stable and optimal in the sense of H2 norm, and has good steady-state and dynamic performances against the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and various disturbances for the micro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相似文献   
998.
镁基水反应金属燃料一次燃烧波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单幅火焰照相、Π形微热电偶等技术,研究了镁基水反应金属燃料一次燃烧火焰特性,得到了燃烧波温度分布曲线及各温度区厚度等参数.初步分析了燃料体系在燃烧表面附近的燃烧特征.结果显示,燃烧室压强为1.0 MPa时,燃面温度和气相火焰温度分别为556℃和1270 ℃;随着燃烧室压强的增大,镁基水反应金属燃料凝聚相反应区厚度增大,燃面温度升高,气相火焰温度升高,火焰明亮程度增强;气相火焰中包含着镁的异相反应,产物中含有大量的镁蒸气.  相似文献   
999.
弹体自旋条件下姿控发动机控制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茂  贺风华 《航空学报》2009,30(10):1816-1822
针对大气层内带有横向喷流姿控发动机和尾部气动舵的导弹,研究了弹体自旋条件下的姿态控制问题。以导弹的横向加速度为输出,建立了姿态系统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简化。考虑了双通道控制和单通道矢量控制两种控制方式,针对姿控发动机的离散工作特点,分别研究了控制律设计问题,实现了横向加速度的快速跟踪。针对喷流干扰效应,给出了喷流放大因子的在线估计算法。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密集型阵列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设计了多种不同几何参数的阵列射流冲击孔实验件,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其冲击冷却进行了热像显示实验,获得了冲击射流雷诺数和几何参数对局部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对流换热系数随着射流雷诺数Rej的增加而逐渐增大;②随着孔间距的或者冲击间距的增大,冲击冷却的对流换热效果逐渐减弱;③当孔间距与孔径之比在3~5时,顺排阵列射流的强化换热效果优于叉排,而当孔间距与孔径之比为2时,在阵列射流上游叉排排布的强化换热效果优于顺排,而在下游则顺排排布的强化换热效果占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