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07篇 |
航天技术 | 54篇 |
综合类 | 70篇 |
航天 | 10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以0.55m×0.4m低湍流航空声学风洞某模型及其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支撑系统和热线间接测量模型尾流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并分析了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涡激振动模态,给出了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的三阶振动频率分别为31.1、120.9和221.4Hz;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频域滤波和频域积分方法,提高了有效信号的信噪比,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振动的振型和振动节点位置;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分离涡脱落频率的方法,获得了模型一阶和二阶振动的尾流涡激频率分别为31.1和124.1 Hz,并从测量尾流速度脉动量获得了模型振幅变化和抖振边界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从而分析模型振动的方法,有利于小尺度的模型振动测量,而且相对于加速度传感器装于模型表面的直接测量方法而言,对试验模型的绕流流场干扰较小,为测量风洞试验模型的涡激振动模态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3.
利用简化的飞机模型,通过改变尾翼的迎角及展弦比,试图建立一种能加速自我消亡的尾流涡系统.该实验在拖曳水槽中进行,运用SPIV(体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系统进行测量,获得了一系列空间切面的2D/3C(二维/三分量)数据,给出了三种不同尾翼情况(两种有尾翼情况及一种无尾翼情况)下的SPIV观测结果,并将这几种情况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我国空域骨干航路拥挤不堪,一些支线航路的利用率却很低,单向循环航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其进行安全评估是划设航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总结EVENT理论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单向循环航路和混合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推算出目标安全等级下单向循环航路容量,并对单向循环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单向循环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远低于混合航路侧向碰撞风险,且未来10年均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7.
<正>我国的飞行高度层系统自1964年建立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总体体现了垂直间隔逐步缩小,飞行高度层逐渐增加,空域容量持续增大的态势,为推动我国民航运输发展,保障飞行安全,起到了十发重要的作用。笔者有幸亲历我国三次飞行高度层改革的全过程,既感受到改革的艰难,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对我国飞行高度层系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一、我国较早时期飞行高度层配备规定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飞行高度配备设想,其目的是防止飞机空中相撞。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和飞行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8.
<正>引言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航空器的数量不断增加,经常出现飞机过于集中和拥挤或因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某一空域的管制能力无法应付的局面,为此,往往通过流量控制的方式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9.
对称翼型近场尾流及后缘边界层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述了用热线风速仪测量“NACA 63-012”对称翼型近场尾流及后缘边界层流动特性,讨论了流场的时均特性及雷诺应力等湍流量的分布特性,提出了无因次速度分布的半经验公式、相关参数及相关曲线解析式,并得出了几点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0.
给出了一种破坏危险性指标的概率损伤容限分析方法。该方法建立在裂纹扩展寿命分布基础上。该方法由裂纹扩展寿命分布和平均裂纹扩展曲线结合破坏危险性指标确定损伤容限检查间隔,该分析方法可用于整体壁板的损伤容限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