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航空   657篇
航天技术   13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17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胡娅萍  吉洪湖  郑妹  张勃 《推进技术》2013,34(5):638-643
为了探寻高效的冷却技术,将多斜孔壁冷却结构应用于燃烧室火焰筒中,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三种孔排布方式的火焰筒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斜排孔阵的周向偏移量H相对周向孔间距p的变化(模型A:H/p=0.2;模型B:H/p=0.4;模型C:H/p =0.5)对冷却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燃烧室进口条件相同时,H/p的变化对总冷却用气量的影响很小,但对火焰筒的传热特性有明显影响,模型C的冷却效果优于模型A和B,并且火焰筒出口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系数ε较小.  相似文献   
642.
中心分级燃烧室进场工况燃油分级方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种贫头部中心分级燃烧室,在大推力发动机进场工况参数下,采用单头部矩形试验件,进行了污染排放测试试验,对比了预燃级单独供油、主预两级共同供油、全环主燃级周向分级三种方式的燃烧效率、氮氧化物(NO x)和冒烟(Smoke)排放。试验结果表明,进场工况下,设计的中心分级燃烧室采用预燃级单独供油方式时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但NO x排放指数也较高,超过了指标要求;主预两级共同供油方式可获得较低的NO x排放,但燃烧效率难以达到指标;在合理的燃油分配比例下,全环主燃级周向分级方式燃烧效率和NO x排放能够同时满足指标要求;3种燃油分级方式下,冒烟数都远低于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43.
高玉闪  金平  蔡国飙 《推进技术》2013,34(9):1209-1213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气掺混燃烧机理,在带可视化窗口的透明燃烧室中,采用高速摄影仪和数码相机获得了同轴剪切喷嘴、同轴双剪切喷嘴和旋流喷嘴近喷嘴区域的气氢/气氧燃烧火焰结构。结果表明:剪切式喷嘴火焰始于氧喷嘴出口端面,燃烧主要发生在气 -气掺混剪切层当中,同轴双剪切喷嘴在出口形成两个剪切燃烧面;与剪切式喷嘴相比,旋流式喷嘴近喷嘴区域燃烧更加剧烈,当旋流数足够大时,将在中心形成稳定的燃烧回流区。   相似文献   
644.
为了研究旁侧突扩加热器的燃烧性能,对已有的冲压发动机用旁侧进气突扩燃烧室燃烧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了相关的试验验证工作。结果表明:在来流总温288K时,现有的冲压发动机的旁侧进气突扩燃烧室头部不能形成稳定的高温回流区,所以不能维持稳定燃烧。为了提高旁侧进气突扩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在继承现有的旁侧进气突扩燃烧室的突扩比的情况下,由进气道等直段喷油改为转弯段喷油,相邻进气道前后错开200mm。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旁侧突扩加热器的燃烧效率为0.98,满足加热器对燃烧效率的要求。   相似文献   
645.
李鑫  赵凤起  罗阳  裴庆  李猛  胥会祥 《推进技术》2015,36(1):136-141
为进一步研发新型特种推进剂品种,向推进技术应用领域发展和延伸,开展了NM(硝基甲烷)/RDX/Nano-Al膏体推进剂配方研究,并对其能量、流变以及燃烧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最小自由能法估算膏体推进剂配方比冲为2674.2 N·s/kg;膏体推进剂流变行为遵循Herschel-Bulkley本构方程,在0~30℃范围内,假塑性指数n小于1,属于非牛顿假塑性流体,同时膏体推进剂具有明显的触变性以及蠕变-回复特性,在角频率为1Hz且低应力下(≤50Pa),膏体推进剂储能模量(G′)大于损耗模量(G′′),此时具有较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与含纳米铝热剂Nano-Al/Pb O双基系推进剂相比,膏体推进剂在10~15MPa压强范围内燃速较快,但在低压下未燃。  相似文献   
646.
张亮  林文胜  鲁雪生  顾安忠 《推进技术》2004,25(1):51-53,96
为了抑制火箭发动机中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中产生的间歇泉现象,采用液氮为工质,进行了低温推进剂双管输送循环预冷模拟实验研究。研究了输送管壁不同绝热条件、贮箱增压及气体引射对自然循环预冷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了循环管路的循环压差及管路温度分布。结果表明:管壁绝热条件相差越大,循环压差越大;贮箱压力增大,循环压差降低;气体引射的作用不大;双管输送循环预冷系统中的低温流体形成了自然循环,可以有效抑止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中的间歇泉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647.
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富氧燃气中的煤油液滴的不稳定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一维轴对称N S方程,考虑了高压实际气体物性和液滴/气团表面气液平衡。计算中空间和时间尺度分别为μm和μs的量级。结果表明,液滴在接近超临界点时,物性的快速变化会引起一定频率的自发振荡;超临界气团对不同压力振荡频率的响应不同;煤油蒸汽的消耗速率对压力振荡的响应不同于蒸发速率的响应,热量释放对压力振荡也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648.
纳米铝粉和镍粉对复合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铝含量较低的AP复合推进剂燃速进行测试,外加2%的n-Ni或4/1的n-Al/g-Al级配均可提高低压下燃速和降低燃速压强指数,改善推进剂的燃烧性能,而采用1/1的n-Al/g-Al级配则降低推进剂的燃烧性能。通过对推进剂样品的能量特性、火焰结构、燃烧残渣的观测以及热分析(TG和DTA实验),n-Al与n-Ni在燃烧中有不同于g-Al的行为。具有较低的点火阈值和较短的燃烧时间,同时n—Al倾向于单颗粒燃烧,有别于g-Al的凝聚燃烧行为;n-Ni则催化了复合推进剂中主要组分AP的热分解,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推进剂的燃烧。  相似文献   
649.
三氢化铝(AlH_3)作为一种新型含能材料,可显著提升固体推进剂的比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填补国内对AlH_3基础研究的空白,利用激光点火实验台对不同氧含量气氛下的AlH_3进行点火燃烧实验,采用光纤光谱仪、高速相机、双色高温计监测样品点火燃烧过程中的火焰形貌、温度变化、光谱数据等,并对燃烧残留物进行理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AlH_3在燃烧过程中存在火焰脱离样品的现象。且随着气氛中氧含量的提高,燃烧强度增大,最高温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由1025.5℃增加到1350.0℃,点火延迟时间缩短,由22ms下降至4ms,燃烧时间呈现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高氧含量气氛下与低氧含量气氛下的燃烧残留物形态和成分有很大不同。反应气氛中氧含量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AlH_3的点火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650.
何修杰  晏至辉  杨样  陈晨  齐新华 《推进技术》2019,40(11):2513-2520
为满足燃烧装置对点火系统低时序控制精度和运行参数宽范围可调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能够在宽油气比范围内工作,且对燃料和氧化剂注入时序要求较低的空气/酒精火炬点火器。该火炬点火器利用气泡雾化喷嘴组织燃料雾化,采用电嘴进行点火,开展了不同气液质量比和当量比下火炬点火器的热态调试,并将其作为点火装置应用于燃烧加热器开展点火试验。结果表明:火炬点火器在空气注入稳定后即可注入燃料点火起动,对燃料和氧化剂注入时序要求较低;在气液质量比5.73%~19.56%和当量比0.51~2.48内,火炬点火器均能实现快速点火和稳定燃烧,具备点火参数在较宽范围内调节的能力;将火炬点火器应用于燃烧加热器,可迅速点燃主气流,在燃烧加热装置上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