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5篇
航空   240篇
航天技术   131篇
综合类   61篇
航天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51.
不确定性载荷作用下的零件时变可靠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  谢里阳 《航空学报》2009,30(7):1243-1247
分析现有时变可靠性建模方法的特点,建立不确定性载荷作用下的零件时变可靠性模型,给出基于载荷和强度分布的零件可靠度和失效率计算表达式。研究载荷作用的特点,建立不确定性载荷作用过程的二维描述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到强度不退化和退化时的零件时变可靠性表达式。研究表明,即使强度不退化,零件的可靠度和失效率也会随时间逐渐降低;强度退化时,可靠度随时间降低较为明显,失效率具有“浴盆”曲线的特征。在载荷和强度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可直接运用本文模型计算零件在任意时刻的可靠度和失效率。当给定许用失效率时,运用本文模型可以更客观地划分零件的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和耗损失效期,进而确定零件筛选试验时间、可靠寿命等指标,对零件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452.
一种通用航迹起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自谦 《航空学报》2009,30(3):497-504
在研究现有航迹起始方法的基础上,在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环境下,从工程实现背景出发重点研究航迹起始模型,提出了一种适应于各类航迹起始的通用航迹起始模型。其主要思想是在归纳现有普通航迹起始模型的基础上,在模型中增加了一级中间航迹,并对整个航迹起始过程进行了分阶段处理,在不同的处理阶段采用不同的航迹起始方法和门限。使得整个航迹起始过程物理概念更明确,层次更清晰,门限设置更合理,文件管理更方便,改善了现有普通航迹起始模型存在的航迹起始分裂和丢失问题。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通用模型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规范了航迹起始设计方法,提高了航迹起始正确概率。  相似文献   
453.
基于某航空用二冲程活塞式发动机的非线性模型, 利用扇形非线性特性得到了发动机模糊Takagi-Sugeno(T-S)模型;基于该T-S模型, 采用系统增广的方法研究了无静态误差转速控制器;设计中考虑了鲁棒H∞性能, 使得该非线性系统的模糊控制器具有较好干扰抑制性能, 并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该系统渐进稳定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条件;最后通过系统仿真算例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4.
系统参数发生跳变时,为了解决多变量系统暂态响应变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型切换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由多个鲁棒自适应控制器组成,鲁棒自适应控制器保证系统存在未建模动态时能够使自适应系统稳定运行,引入的多模型策略保证系统参数跳变时具有良好的暂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模型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能够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暂态性能。  相似文献   
455.
目前的自动测试系统大多数采用串行测试的工作方式,测试效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建立了基于图论的测试任务关系模型,用"图"来描述测试任务占用仪器资源的情况,将测试任务调度的工程问题转化为图论中的数学问题.在测试任务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任务调度算法:CTG算法和CTG-T算法.对于多个测试任务,利用这两个算法可以得到并行度最大或者测试时间最短的任务分组方案,能有效地实现并行测试.这两个算法是基于图的染色理论得到的,对其正确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例仿真.两个算法已经在实际系统中得到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能够大大提高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456.
DESIGNOBJECTMODELANDDESIGNPROCESSMODELOFCOMPUTERAIDEDAIRCRAFTCONCEPTUALDESIGNSYSTEMShenZhang(AircraftCADResearchCenter,Beijin...  相似文献   
457.
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构造了基于热量和电极压力的电阻点焊质量评判数学模型。在点焊过程参数变化情况下,用该数学模型,能有效地对焊点质量进行初级评判。  相似文献   
458.
CAD/CAE/CAM集成系统的数据结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结构设计是CAD/CAE/CAM集成系统的关键技术,数据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集成系统的性能。本文以几何模型、绘图模型及分析模型的数据结构为例,论述了集成系统中各模块的数据结构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多模型下分模型管理的统一数据结构的设计思想,其最大特点是用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各模型间数据的相互利用是直接引用,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减少数据冗度。并以局部数据结构为例,说明了数据  相似文献   
459.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 dynamics using LASCO coronagraph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in-situ ACE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 data, covering a continuous period of time from January 1997 to April 2001, complemented by few extreme events observed in 2001 and 2003. We show,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CME expansion speed correlates very well with the travel time to 1 AU of the interplanetary ejecta (or ICMEs) associated with the CMEs, as well as with their preceding shocks. The events analyzed in this work are a subset of the events studied in Schwenn et al. (2005), from which only the CMEs associated with interplanetary ejecta (ICMEs) were selected. Three models to predict CME travel time to Earth, two proposed by Gopalswamy et al. (2001) and one by Schwenn et al. (2005),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al behavior of this set of events. Extreme events occurred in 2001 and 2003 were used to test the predic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dels regarding CMEs with very high LASCO C3 speeds.  相似文献   
460.
ABSTRACT

Knots can be found and used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in the 3D world, such as in vines, in the DNA, polymer chains, electrical wires, in mountaineering, seamanship and when ropes or other flexible objects are involved for exerting forces and holding objects in place. Research on knots as topological entities has contributed with a number of findings, not only of interest to pure mathematics, but also to statistical mechanics, quantum physics, genetics, and chemistry. Yet, the cognitive (or algorithmic) aspects involved in the act of tying a knot are a largely uncharted territo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knots from the topological, physical,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including robotics) standpoints, aiming at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ure mathematical work on knot theory and macroscopic physical knots, with an eye to applications and mode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