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3篇
航空   391篇
航天技术   21篇
综合类   16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11.
超燃冲压发动机非对称喷管设计点性能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短喷管设计理论,获得了可以考虑进口气流带攻角、并直接针对非对称喷管构型的设计程序。通过改变喷管上下壁面进口处的气流初始膨胀角之比F和喷管进口气流方向角α,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的非对称喷管外型。文章用FLUENT软件对设计得到的喷管进行了无粘流场验证,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又根据实际飞行马赫数为6的设计条件,设计了一系列对应的喷管,用CFD方法对不同的喷管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并进行了截短后流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参数F和截短对喷管性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12.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波瓣喷管-大形状比出口弯曲混合管引射系统进行了流动分析,重点研究导流片数目(n)和出口角(β)对引射性能的影响。与常规无导流片情形相比,出口导流片改善了混合气流在排气出口附近的均匀性,降低了喷管出口截面二次流流通的静压;引射系数随导流片数的增加呈现单调增大的趋势,在导流片数达到8以后继续增加导流片数量,引射系数变化微弱,相对于无导流片情形引射系数的增幅最大可达20%左右;引射系数随导流片出口角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相对较优的导流片出口角范围,在出口角度为78°左右时可以获得高的引射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  相似文献   
413.
针对两相流动中密度及颗粒浓度的变化,建立了一种考虑颗粒相体积浓度值变化的颗粒相压力修正方程及考虑可压缩性影响的流体相压力修正方程,在不可压两相流的计算方法上,发展了一种计算可压两相流的方法,以速度协变分量为求解变量,对不可压两相密相流及可压稀相两相流进行了计算,并和已有的实验数据及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吻合性较好,表明计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14.
采用弱耦合点隐式方法的MacCormack格式对C-H-O-N体系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粘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了考虑化学反应和不考虑化学反应的两种模型,其中化学动力学模型为C-H-O-N体系的12组分、14反应有限速率的化学反应模型。数值模拟得到了流场参数在喷管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为发动机的设计及试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15.
导弹发射管内燃气流场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强  廖光煊  李军 《推进技术》2001,22(5):361-363
针对密封盖未及时开启造成发射装置的损坏问题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测量了对发射管壁静压和密封盖受到的燃气射流冲击压力,利用子波分析方法求取了实验数据的基于子波系数的频带能量谱,并对含有射流噪声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子波滤波,得到了各点压力低频成分的变化情况,同时得到了密封盖所受冲击冲量与激波振荡幅值的关系。研究表明密封盖不及时开启会在弹管间隙中形成高幅值的起始冲击波和燃气回流激波振荡。这种破坏性的流动结构会导致发射装置的损坏。  相似文献   
416.
非对称大膨胀比喷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堃元  张荣学  徐辉 《推进技术》2001,22(5):380-382
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平面二维非对称大量膨胀比喷管跨声速飞行时的喷管特性。研究表明,无二次流的基准喷管在试验压比下,膨胀面气流严重分离,轴向力推力系数Cfx仅为0.29-0.58。带二次流的喷管试验显示,二次流能有效地抑制管膨胀面气流的分离,改善喷管的总体性能。恰当地选择二次流气动参数,喷管的Cfx可以增加至0.97左右,最大流量系数接近0.99。在试验的条件下,最佳的二次流相对喉道高度约为0.25。  相似文献   
417.
杨光  艾延廷  徐毅  关鹏  赵武军 《航空动力学报》2019,34(12):2686-2694
为研究微细热电偶测温安装涂层对其测量精度的影响机理,基于气固耦合传热(CHT)方法,建立了接近真实气膜冷却叶片的三维模型,选择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 γ -θ湍流模型,对未喷涂氧化铝涂层与在叶片吸力面前缘、压力面前缘、压力面尾缘处喷涂氧化铝涂层后的气冷叶片表面温度进行数值研究。无涂层工况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控制在5%以下,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涂层对近壁面燃气的流动特性产生显著影响;三种有涂层工况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压力面前缘处比吸力面前缘处温差波幅小,且比压力面尾缘处测温误差降低35.5%;在压力面及吸力面前缘处,最佳测温区域为涂层中部至下端之间的部位,而在压力面尾缘处,最佳测温区域尽量选择靠近涂层上端部位。   相似文献   
418.
谢建  谢政  杜文正  常正阳 《宇航学报》2018,39(3):339-346
为研究固体火箭点火超压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子,以Ariane 5火箭固体助推器1/35缩比模型为研究对象,〖JP+1〗基于可压缩气体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建立固体火箭尾焰流场的数学模型。同时,使用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表征尾焰复燃反应,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火箭尾焰流场控制方程,得到箭体尾部近场的点火超压幅值与分布情况。与试验数据比较,数值结果较好的反映了点火超压的过程特性。进而,采用该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研究了点火超压的影响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尾焰复燃反应对点火超压的影响较小,与无复燃反应的计算结果比较,点火超压的峰值相对变化幅度不大于1.85%,点火超压的波形与分布特性的变化可以忽略;建压速率越快,点火超压峰值越大,且呈非线性比例关系增长;喷管膨胀比主要影响点火超压的波形,对其峰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19.
涡轴发动机叶片调节机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涡轴发动机叶片调节机构运动关系复杂, 采用齐次坐标分析法结合Matlab软件推导运动方程的设计方法, 并通过优化计算得出构件尺寸.采用该方法, 对某型发动机叶片调节机构进行改进设计, 调节精度达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420.
When the stagnation temperature of a perfect gas increases, the specific heat ratio does not remain constant any more, and start to vary with this temperature. The gas remains perfect, its state equation remains always valid, except it will name in more calorically im-perfect gas or gas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goal of this work is to trace the profiles of the supersonic Minimum Length Nozzle with centered expansion when the stagnation temperature is taken into account,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 of dissociation of the molecules and to have for each exit Mach number several nozzles shapes by changing the value of the temperature. The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is used with a new form of the Prandtl Meyer func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resolution of the obtained equations is done by the second order of finite differences method by using the predictor corrector algorithm. A study on the error given by the perfect gas model com-pared to our model is presented. The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a calorically perfect gas for goal to give a limit of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The application is for the 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