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3篇
  免费   1310篇
  国内免费   1942篇
航空   5827篇
航天技术   1865篇
综合类   1036篇
航天   226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447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508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52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61.
为分析识别空中交通管制任务中管制差错问题,结合BL(body loop,BL)压力产生模型研究管制员压力来源.提出领域本体的建模流程,确立推理模型的内部逻辑关系,构建管制差错领域本体模型.采用FaCT++推理机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语义推理,从而识别管制差错类型,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管制差错专家系统的系统框架.结果验证了构建推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62.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activities in laminar flow control being performed at the Central Aerohydrodynamic Institute named after Prof. N.E. Zhukovsky (TsAGI). These efforts are focu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isting laminar flow control methods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ones. The investig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ircraft surface laminarization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friction drag reduction. The opportunity of considerable delaying of laminar-turbulent transition due to special wing profile geometry and using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surface cooling has been verified at sub- and supersonic speeds through various wind tunnel testing at TsAGI and during fly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t the Flight Research Institute (LII). The investigations on using hybrid laminar flow control systems for friction drag reduction were also carried out. New techniques of laminar flow control were proposed, in particular, the method of local heating of the wing leading edge, boundary layer laminarization by means of receptivity control, and electrohydrodynamic methods of boundary layer stability control.  相似文献   
263.
以数控系统的PLC控制为基础,设计HED-21S机械笔控制系统结构,它可控制电磁铁的动作,执行画笔的上下运动。这支笔在X、Z型十字窗格可以绘制任意几何形状,该设计符合要求的快速定位数控直线移动,及圆弧插补功能,有助于提高数控编程效率和数控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64.
与地基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相比,天基观测系统具有监视范围广,不受国界限制,观测精度高等优点,是未来空间目标观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天基观测航天器工作时,相机转台的运动,太阳能帆板挠性部件的弹性振动与航天器的姿态运动相互影响,构成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传统的控制方案无法实现对这类天基观测航天器的高精度姿态控制。文章针对某一空间观测航天器的任务要求,设计了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前馈补偿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姿态角控制精度小于 0.06°,姿态角速度精度小于 0.03(°)/s,达到了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65.
在卫星分包遥测静态分配适应单一遥测信道的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动态自适应遥测信道速率的遥测分包方法,将包传输的控制参数由绝对参数优化为相对参数,从而满足不同信道速率、不同包源速率下的包传输适应性.该方法通过将遥测包周期计数与遥测包静态分配的传输周期的比值作为遥测包传输等待迫切比例系数,用相对的传输迫切比例系数值对全部遥测包进行排序,从大到小组入遥测信道下传.通过这种遥测包调度策略解决了遥测信道速率变换对包传输控制的影响.此外通过调节遥测包传输比例系数也能很好地解决遥测包数据率变化对信道传输的适应能力的影响,如数据率增加时整体降低包传输频率、数据率减少时整体加快包传输频率.  相似文献   
266.
采用高精度卫星导航速度、位置信息以及星敏感器提供的姿态信息设计十表冗余捷联惯组的标定模型,包含陀螺和加速度计的零次项和标度因数,对卫星和星敏感器辅助的冗余激光陀螺捷联惯组进行实时在轨标定.利用标准Kalman滤波和Sage-Husa自适应滤波作为估计算法,对十表冗余捷联惯组参数进行在线估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参数标定精度均在7%以内,是一种实时的在轨标定方法,满足误差补偿要求.冗余惯组在轨标定方法为航天器高精度定姿和定轨提供了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67.
针对存在执行器故障与外部干扰的刚体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NSFTSM)的姿态容错控制方法.控制方法不仅保证姿态机动过程的快速性,而且避免了传统的终端滑模面所带来的奇异性问题.采用二阶鲁棒精确微分器估计执行器故障与外部干扰,采用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技术设计姿态容错控制律,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方法的稳定性.稳定性分析表明,通过引入新型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能够快速收敛到滑模面的微小邻域内,进而收敛到系统平衡点的微小邻域内,并且系统对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在姿态跟踪控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8.
基于计划到达时刻的四维航迹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速空管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出了水平航迹与高度/速度剖面分阶段设计的四维航迹规划方法。基于动态时间规整与层次聚类方法实现历史雷达航迹聚类分析,完成水平航迹设计。建立速度剖面规划模型,通过航迹生成器与速度调整器交互协作,精细化控制进场时间,以满足计划到达时间要求。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PINOT进场航班为例实施验证,结果表明,四维航迹规划方法可有效实现航班的计划到达时间,从而减少航班延误,提高终端空域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69.
针对飞机装配过程质量评价对数字化测量技术的需求,开展了面向飞机装配的数字化测量特征设计、测量方案设计、多系统异构测量场构建、测量误差分析与修正等技术研究,并以表面类、内部结构特征、大部件对接和活动部件装配质量的控制为例,阐述了测量设备选型、整体测量场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70.
民机制造环节的重量控制和减重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量控制贯穿民用飞机从设计、制造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尽管飞机重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在设计环节,但从国内外飞机制造商的经验来看,在飞机量产阶段仍有优化的余地。对国内外飞机制造商在飞机制造环节的减重经验进行总结,并重点阐述波音公司在制造过程中的重量预警项目(Manufacturing Weight Awareness Process,简称MWAP),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