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106篇
航天技术   273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7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During the maximum of Solar Cycle 23, large active regions had a long life, spanning several solar rotations, and produced large numbers of X-class flares and CMEs, some of them associated to magnetic clouds (MCs). This is the case for the Halloween active regions in 2003. The most geoeffective MC of the cycle (Dst = −457) had its source during the disk passage of one of these active regions (NOAA 10501) on 18 November 2003. Such an activity was presumably due to continuous emerging magnetic flux that was observed during this passage. Moreover, the region exhibited a complex topology with multiple domains of different magnetic helicities. The complexity was observed to reach such unprecedented levels that a detailed multi-wavelength analysis is necessary to precisely identify the solar sources of CMEs and MCs. Magnetic clouds are identified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and 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 (IPS) data. Results from these two different sets of data are also compared.  相似文献   
222.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using the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s(MREs) medium to improve the formability of T-shaped Inconel 718 tubes during the bulging process.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unch size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magnetic field on the branch height and wall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T-shaped Inconel 718 tubes are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s formed by the punch with a length of 5 mm in the pressurization zone have better forming quali...  相似文献   
223.
相位差法测量磁传感器阵列的非平行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磁传感器技术及磁测技术的发展,通过测量磁梯度张量进行磁探测及磁定位已成为磁探领域的新方法。但在磁梯度张量测量过程中,由于机械安装的误差导致的磁传感器阵列中各传感器的磁轴的不平行将会极大的降低磁定位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易于实现的磁传感器阵列非平行度测量方法--相位差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4.
基于电磁感应的线圈磁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工作原理简单、性能可靠,在空间微弱磁场测量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线圈磁传感器性能提高的几项主要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以及线圈磁传感器的发展及空间应用现状。通过采用优化设计磁芯,改善线圈结构以及与其他类型磁传感器协同工作等技术,线圈磁传感器的性能已经获得极大提高。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线圈磁传感器将在未来空间环境探测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5.
在磁暴恢复相期间,大量相对论(高能)电子从磁层的外辐射带渗透到地球同步轨道区.其中> 2 MeV的高能电子能够穿透卫星表面并聚积在材料内部,导致卫星无法正常运行或完全损坏.磁暴期间的高能电子通量变化的非平稳与非线性特征十分明显.通过实验发现,经验模态分解法能够极大地降低高能电子通量非平稳性问题造成的预报影响.以2008-2009年的数据作为训练集,2010-2013年数据作为测试集.结果表明:2010-2013年的预报率约为0.84;在太阳活动较为复杂的2013年,预报率达到0.81.引入经验模态分解后预报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26.
产生匀强磁场的圆柱形线圈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精密测量和航空航天领域,原子陀螺仪、原子磁强计等对线圈产生磁场的均匀度有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均匀度较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为了设计产生高均匀度磁场的线圈组,基于线圈轴向磁场的泰勒展开式,提出了任意线圈数的圆柱形线圈组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9线圈以内的线圈参数,分析了磁场均匀度、线圈尺寸、线圈最大安匝比随线圈个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线圈个数的增加,均匀区面积几乎线性增大,9线圈组磁场均匀度优于0.01%的区域面积约为亥姆霍兹线圈的30倍。在要求各个线圈由整数匝线圈组成且各匝线圈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线圈安匝比取整的方法,并给出2~9线圈组的安匝比取整结果,计算结果表明相同线圈个数下设计的线圈组产生磁场的均匀度优于已有文献。以5线圈组为例,对实际线圈组制作工艺产生的误差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考虑误差的情况下,设计的尺寸和磁场也满足原子陀螺仪、原子磁强计等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227.
东亚大陆磁异常区地磁太阳日变化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IGY/IGC(1957。7。1-1959。12。30)期间全球地磁台网和中国长春、北京、上海、拉萨四台的地磁资料,分析了东亚大陆磁常区地磁异常区地磁太阳静日变化Sq的异常特征,分析表明,组成Sq的两个主要谐波(1次和2次谐波)在东亚大陆常区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区的分布特征;X分量振幅值一般高于地磁纬度相同的其他地区的振幅。振幅极小值出现的纬度向南移动约20°,极小值的量值小于其他地区,由东亚异常  相似文献   
228.
为满足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用动力调谐陀螺仪大跟踪速率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力矩器永磁磁钢结构。新结构参考Halbach永磁体阵列,在常规的双径向充磁磁环中间增加了一个轴向充磁磁环。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Maxwell对典型结构和新结构力矩器的工作气隙磁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结构力矩器的力矩系数可提高36%。陀螺仪样机的实测结果验证了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9.
针对空间磁场环境模拟线圈磁感应强度0~20 Gs连续可调,磁场稳定度优于1%的要求,采用前级电压源与后级电流源串联的主电路拓扑结构,结合电压双闭环控制和电流闭环负反馈控制的方法,实现了稳定的电流输出,减小了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的功耗,提高了恒流源的效率.测试结果表明:恒流源输出电流0~10 A连续可调,霍姆赫兹线圈中心磁感应强度能达到20 Gs的设计要求,电流稳定度优于0.1%,磁场稳定度优于1%.   相似文献   
230.
为减小轴承接触摩擦力及其对轴系振动的影响,基于磁力支承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集成永磁支承力的复合式水润滑轴承,并对其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设计能有效改善轴承润滑状态,最小液膜压力能提高79.6%,最大液膜压力减小幅度达75.7%,同时,艉轴稳定性保证在1~8,远大于其稳定性阈值0.02,该设计为未来船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