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1篇
航空   29篇
航天技术   175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1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双三体系统不变流形拼接成的低成本探月轨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探月轨道设计原理为二体模型框架下的Hohmann变轨理论,但1991年日本的Hiten探月器利用太阳的摄动,用比传统的方法更少的燃料完成了探月任务。利用三体问题非线性系统的不变流形设计了节省燃料的探月轨道。沿用JPL研究组的思路,将太阳-地球-月亮-航天器四体问题分解成太阳-地球-航天器和地球-月亮-航天器两个共面的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对Hiten类的探月轨道给出了更深刻的数学、力学解释;给出了流形的结构以及更合理的拼接方式;找到了发射位置、发射速度和拼接点;设计出了类似Hiten探月器的探月轨道,可比传统方法节省速度增量12%左右。结果证明了三体系统不变流形在登月轨道设计研究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22.
月球车的视觉和自主导航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俊  孙德敏 《航天控制》2000,18(2):46-51
基于当前对于月球车、火星登陆机器人等的研究结果,介绍了月球车的视觉系统、控制方案和路径规划方法,并提出了对于月球车的控制方案的见解和路径规划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23.
张宏  齐乃明  侯建 《上海航天》2007,24(3):34-37
为提高月球车视觉系统的摄像机标定和图像的三维重建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平面标定点的改进Tsai氏两步法,用线性重建算法对标定和匹配结果进行空间景物点的重建,根据最小二乘曲面拟合原理拟合视场区域的基本轮廓。对一标定模板的标定和图形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该算法的精度高、速度快,可用于月球车立体视觉系统。  相似文献   
224.
月球探测器轨道设计与地面观测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辉  吴宏鑫 《宇航学报》1998,19(4):70-74
本文研究月球探测器轨道设计方法及与地面观测弧的关系。主要研究地月直接转移轨道和定相环形转移轨道。通过建立B平面用迭代方法得到满足要求的月球卫星轨道,并认为定相环形转移轨道的测控优于直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225.
针对常规模糊控制的不足 ,本文提出一种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它综合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各自的优点 ,实现模糊控制的智能化 ,并将其应用于月球探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仿真结果证明该控制方案的优越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6.
月球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外月球探测测绘历程进行了调研总结,并针对立体观测、干涉雷达测量、扫描激光测绘等3种主要的测绘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继而提出适合中国月球探测目标的三维遥感测绘成像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27.
张燕  荆武兴 《宇航学报》2005,26(4):495-498,523
采用自主导航技术,可以降低月球卫星的任务成本,提高其生存能力。现研究了利用太阳敏感器、地球敏感器和月球敏感器测量出的卫星-太阳、卫星-地球和卫星-月球方向矢量作为观测量,采用迭代最小二乘方法、定历元时刻的卫星状态,并以轨道预报的方式实现月球卫星的自主导航。对该自主导航算法进行了数学仿真,分析比较了敏感器精度、部分轨道参数等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总结了其变化规律。最后对比了迭代最小二乘方法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导航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前者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28.
多约束条件下探测器击中月球的轨道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探测器从低高度圆型地球停泊轨道出发,沿速度方向施加脉冲推力进入登月轨道,不加制导自由飞行击中月球的轨道设计问题。考虑的约束条件包括:①着月点光照;②探测器通视;③登月轨道初速及飞行时间限制;④着月时探测器相对月面落速大小和方向限制;等等。利用理论分析和简化假设,考虑节省能量、约束条件①和②,给出了着月区域、着月日期段、着月时刻段的选择方法及算例;基于数据分析和大量计算,考虑约束条件③和④,给出了确定标准轨道的方法和算例。该思路和方法经数值仿真验证是高效实用的,可为实际工程的登月轨道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29.
给定条件下直接命中月球轨道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给定飞行时间、着月时间、着月入射角及停泊轨道等约束条件下,建立飞月轨道数学模型;采用可变容差多面体算法及罚函数方法进行二点边值搜索,借助双二体理论近似确定迭代初始条件,得到满足要求直接命中月球的飞月轨道。  相似文献   
230.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ory (MST) and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tochastic Processes (MTSP) are 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more general Mathematical Probability Theory (MPT) that represents different aspects of some physical processes we can analyze using mathematics. Each model of a stochastic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MTSP can provide one or more interpretations in the MST domain. The importance of MTSP is that each such interpretation can provide large amount of new information. While large body of work on the impact crater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MST has already been done, it is yet to be investigated as to how we can model a stochastic process according to MTSP; for example, bombardment of the planetary surface or something else in a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LPS) domain. In order to show possible achievements,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Martian ocean was chosen as a query that could be addressed through computations using presumptions according to MTSP, including probability of existence as well as lateral and vertical extent and duration of time. While the presumptions for this particular case will also be addressed in certain degree, this will be done primarily to show complexities of some physical process that can be modeled, rather than to prove correctness of the concrete values computed here. While this in itself can be the objective in some future work toward the formal proof of the probability, extent, and timing of oceans on Mars, the basic idea here is to sh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TSP, and its potential for addressing LPS-related phenomena. Here, I attempt to show how this approach can: (1) provide large amounts of previously unknown information about physical process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net, (2)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at have shaped the surface of the planet, and/or (3) help constrain the amount of resurfacing. Coupled with other current methodologies, MTSP can result 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Mars, as well as other lunar and planetary bo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