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2篇 |
免费 | 373篇 |
国内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79篇 |
航天技术 | 289篇 |
综合类 | 96篇 |
航天 | 2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应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雷诺数条件下高负荷涡轮叶栅吸力面的流动分离。通过对叶片表面压力系数、叶栅出口尾迹以及叶片表面气流分离位置和重新附着位置的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应用本计算方法,对低雷诺数条件下雷诺数和来流湍流度对涡轮叶栅的流场的影响作了准确的模拟,对叶栅吸力面的气流分离、再附等做出了预测。实验研究和计算结果都表明,低雷诺数条件下叶栅损失的急剧增大是由于在低雷诺数条件下叶片吸力面发生了气流的分离,雷诺数越低或者进口湍流度越低,叶片吸力面的气流分离就越严重,由此导致的叶栅损失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982.
983.
基于自然界微观生物结构的启发,设计了1种新型仿生负泊松比拉胀内凹蜂窝(ARH),并对其耐撞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竹子的梯度结构和椰子树的同心胞结构,提出了2种单向梯度和2种双向梯度同心ARH结构。梯度同心结构设计方法不仅可诱导结构渐进的冲击行为,而且因其较低的等效壁厚可改善其比吸能能力。与传统ARH结构相比,对仿生ARH结构的平台应力和吸能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耦合压溃变形模式、收缩变形机理和负泊松比效应等来揭示结构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预测的耐撞响应和压溃变形模式与参考结果相似;相对传统的ARH,梯度同心ARH有更高的平台应力和比吸能,且平台应力的上升和压溃变形模式均呈梯度变化;梯度方向对压溃变形模式和各层变形顺序影响较大;双向梯度同心ARH比单向梯度同心ARH因耦合变形具有更高的吸能能力;同心胞数对蜂窝各层的收缩变形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84.
985.
986.
987.
为了研究侧风条件下地面涡的涡量源和地面涡的气动特性,选取缩比进气道并对侧风条件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90°侧风条件下,尾涡和环境涡量都是地面涡的重要来源,即使不存在环境涡量,尾涡仍然可以单独形成地面涡,尾涡-地面涡流动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地面涡涡量随来流速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临界速度比随离地间隙的增大而增大。离地间隙增大一倍,临界速度比增大65%,地面涡涡量峰值减小30%。受到地面涡本身以及流动分离的影响,进气道的总压损失随着来流速度比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988.
一种新的红外背景抑制滤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保护带和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红外背景抑制滤波算法。首先分析了小目标的特性,论证了小目标在局部背景中呈现出极值性的条件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D-S证据理论计算最佳滤波尺寸。然后在最佳滤波尺寸下,根据保护带的思想进行背景抑制滤波,该算法能够适用不同尺寸的小目标。以全局信噪比增益、局部信噪比增益和背景抑制系数作为算法性能评价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该算法对典型的不同红外背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抑制红外背景并增强目标信息。 相似文献
989.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3):71-81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compressor airfoil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urface roughness at low Reynolds number (Re). In the present study,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the profile loss of a high subsonic compressor airfoil at Re = 1.5 × 105. Four roughness locations, covering 10%, 30%, 50% and 100% of the suction surface from the leading edge and seven roughness magnitudes (Ra) ranging from 52 to 525 μm were sele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roughness mainly determined the loss generation process by influenc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aminar Separation Bubble (LSB) and the turbulence level near the wall. For all the roughness locations, the variation trend for the profile loss with the roughness magnitude was similar. In the transitionally rough region, the negative displacement effect of the LSB was suppres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ughness magnitude, leading to a maximum decrease of 14.6%, 16.04%, 16.45% and 10.20% in the profile loss at Ra = 157 μm for the four roughness locations, respectively. However, with a further increase of the roughness magnitude in the fully rough region, the stronger turbulent dissipation enhance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and increased the profile loss instead. By comparison, the leading edge roughness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variation. To take fully advantage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reducing profile loss at low Re, the effects of roughness on suppressing LSB and inducing strong turbulent dissipation should be balance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