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4篇
航空   159篇
航天技术   28篇
综合类   13篇
航天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The problems of physical explanation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 seismo-ionospheric effects formation are under discussion now. There are proposed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such effects, for example, large- and small-scale internal gravity waves (IGWs),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emissions. However, the appearance of local large-scale seismo-ionospheric anomalies i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is possible to explain only by two mechanisms: an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nd/or small-scale IGWs.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or reproduction of the observed seismo-ionospheric great positive effects in TEC prior to strong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presented. The obtained results confirm the proposed mechanism of seismo-ionospheric effects formation by the penetration of the seismogenic electric field from the atmosphere into the ionosp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o great TEC enhancement observed 3 days prior to Wenchuan earthquake could be explained by combined action of seismogenic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and IGWs generated by the solar terminator.  相似文献   
182.
为确定脱粘缺陷尺寸对轴压载荷下复合材料单加筋板屈曲和后屈曲特性的影响,对4组含不同尺寸脱粘缺陷的工型加筋板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中通过应变测量和超声C扫描等技术手段对试验件的屈曲及后屈曲过程中的变形和缺陷扩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有限元分析(FEA)模型,采用LaRC03准则对复合材料层内损伤进行判定,采用胶层单元对界面脱粘损伤进行模拟,以几何扰动的形式引入失稳波形,利用FEA模型对试验件的屈曲和后屈曲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研究结果对试验件的失效过程和脱粘缺陷扩展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预制脱粘缺陷尺寸大小对试验件屈曲和后屈曲特性影响较大,对最终破坏模式影响不大。脱粘尺寸的增大会导致试验件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在复合材料加筋结构损伤容限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   相似文献   
183.
软件开发过程中,缺陷通过变更引入软件系统。为提高缺陷发现效率,降低人工审查成本,提出一种引入缺陷细粒度变更自动化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分类思想,将细粒度变更作为实例,从时间、地点、内容、意图以及人员5方面构造特征集;采用程序静态分析与自然语言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软件历史库,自动化构建细粒度变更实例;使用软件历史中的细粒度变更实例训练分类器,从而识别新的细粒度变更是否引入了缺陷。在实际软件系统上运用成本有效性评估策略验证方法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文件和事务粒度的引入缺陷变更识别方法,该方法可显著降低人工审查成本。  相似文献   
184.
为研究Ti合金中常用的基体强化元素W对合金抗氧化性的作用,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W掺杂对Ti合金氧化产物金红石TiO2中氧空位形成能的影响。计算发现,W可以显著增大其近邻位置的氧空位的形成能,使其增大将近0.7 eV,这将有效抑制氧空位的产生以及环境中氧的渗透,对Ti合金的抗氧化性是有益的。同时研究了2个氧空位组成的不同构型的空位对,发现W同样可以增大氧空位对的形成能,但增加的数值平均到每个氧空位只有0.2 eV,即随着氧化的加剧和氧空位浓度的增加,W对抗氧化性能提高的效果减弱。电子态密度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构型的氧空位对,体系内的未配对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水平,这导致了不同的空位形成能。  相似文献   
185.
针对运载火箭贮箱结构,基于渐近均匀化法建立考虑内压的非等厚筋条的加筋壳承载力快速计算方法。首先,采用渐近均匀化法获得加筋单胞的等效刚度阵,进而基于瑞利-里兹法计算考虑内压的整体失稳载荷,并基于板壳理论发展了加筋柱壳的蒙皮和筋条局部失稳载荷计算方法。此外,基于自适应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开展了考虑多种失效模式的加筋柱壳承载力最大化设计,以最优设计为例,分析了内压对加筋柱壳整体失稳载荷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86.
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内损伤的CT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语文通过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断面层的计算机层析识别实验结果分析,并在微裂纹类型单一的假设条件下定量分析了材料内部微裂纹分布的密集程度和微裂纹面积的大小,建立了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损伤的CT数学识别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7.
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内应力的产生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固体火经柱裂纹的产生机理及改善裂纹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药柱裂纹是药柱本身的内应力千成的,其机理是药柱内部的自由体积膨胀和交联收缩导致内应力产生。根据分析,通过寻找最佳材料配方和工艺参数来减少热应力的产生,并采取措施使已产生的内应力释放等方法,可减少或避免药柱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8.
建立了含脱粘面的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根据脱粘面不扩展条件下得到的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压力变化仿真曲线,进行了装药应力应变场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计算,并采用J积分断裂判据,预估了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脱粘面可能发生扩展时的临界尺寸。  相似文献   
189.
出流孔对内流通道壁面换热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裘云  朱惠人  许都纯  刘松龄 《推进技术》2002,23(6):477-479,508
根据相似理论放大的模型,实验研究了带有出流孔内流通道带孔—侧壁面的对流换热特性。实验采用加热钢带法,主要在主流雷诺数为2.5×104~10×104,出流比为1.0~4.0的范围内,测量了出流孔附近的换热系数分布,重点分析了主流雷诺数和出流比对壁面对流换热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出流作用使出流孔下游区域内的换热得到强化。主流雷诺数一定时,随出流比的提高此区域换热强度提高,影响范围也扩大;出流比一定时,不同主流雷诺数下,带出流孔壁面换热强度与不带出流孔壁面换热强度的比值(Nu/Nu0)基本一致,换热被强化的程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0.
一种新型内乘波式进气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内乘波式进气道的设计概念。该进气道以内收缩锥轴对称流场为基础,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并截取激波面生成。它具有设计状态流量捕获能力强;三维压缩效率高;波系结构简单且无复杂角部流动,流动损失小等特点。采用该概念设计了来流马赫数6的内乘波式进气道,CFD计算结果显示:粘性对该类进气道设计具有较大影响,附面层的发展会使按无粘条件设计的进气道性能有所下降。尽管还没有进行粘性修正,在相同设计马赫数条件下,内乘波式进气道压比、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等性能高于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