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篇
航空   112篇
航天技术   72篇
综合类   9篇
航天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宋晓东  张大鹏  孙静 《上海航天》2014,31(2):13-18,25
根据某导引头玫瑰扫描的原理与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导引头硬件架构提升红外玫瑰线扫描亚图像分辨率的方法。利用瞬时视场间的相互覆盖关系,通过集合去交(ADI)算法有效去除冗余信息,确立目标更精确的位置,综合运用多帧亚图像数据积累与补充,实现对红外玫瑰扫描亚图像数据的超分辨率处理。研究表明:该算法能提高目标的识别精度,便于有效区分视场中的多个目标,利于增强导引头目标识别精度和抗红外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212.
由于焦平面阵列的非均匀性影响,线阵列推扫所成的遥感图像表现出规律的条带失真,严重地影响图像质量。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条带消除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对实际遥感图像校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3.
气动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防热结构、防热材料的地面防热试验研究中,模型表面热流大小是关键参数之一。介绍了防热试验研究中瞬态热流测量技术,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将红外热图测试技术和水卡量热计测试技术相结合,利用动态换热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实现防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测试方法,并给出初步试验结果。该技术的建立,为地面防热材料筛选和材料防热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214.
小视场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心耕 《航天控制》2004,22(5):85-87
从红外光学系统的视场设计出发 ,分析了浸没透镜的厚度和曲率半径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介绍了小视场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给出了弯月镜和浸没透镜的设计结果 ,试验表明小视场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15.
一种抑制超声速气流红外辐射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测定了波反馈装置对高温超声速射流的激励效果。主喷管喉道直径为35 m m ,进口总温和总压分别为800 K及274.4 kPa。结果表明,影响激励效果的主要几何参数有锥形反射器的扩张角、反射器母线长度和反射器与主喷管的相对位置。当扩张半角为45°, 母线长度为40m m 以及锥形反射器起始截面与主喷管出口齐平时, 激励效果最好, 在X/D= 6~8 范围内, 激励后的轴心温度可降低约120 K, 并可望使超声速喷气流的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约40% ~45% 。  相似文献   
216.
地球敏感器光谱波段对红外带通滤光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卫星用红外带通滤光片的膜系设计出发,分析了地球敏感器的不同光谱波段(工作波段)对锗基片和碲片铅镀膜材料的吸收和透射率的影响,以及对滤光片膜系的等效折射率和反射损失的影响。给出了设计结果,提出了卫星用地球敏感器的最佳光谱波段。  相似文献   
217.
The detection of methane on Mars has been reported by three different teams in 2004. Two of them used ground-based 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y in the near infrared range. The third one used the Planetary Fourier Spectrometer aboard Mars Express. Among the data sets, two of them reported a mean CH4 mixing ratio of 10 ppb. However, these are marginal detection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entative. The third (ground-based) data set, unpublished so far, seems to show evidence for strong localized sources of CH4, corresponding to mixing ratios as high as 250 ppb in some cases. However, the high values reported in 2003 were not confirmed by subsequent observations performed by the PFS instrument in 2004. In the absence of a refereed public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if the high values are indeed correct. Assuming that they are, the lack of their confirmation by the PFS could have several explanations, including, among others, localized transient vents, or time variations in the methane destruction rate. A biogenic source was first suggested for the martian methane. However, later studies showed that an abiotic source such as hydrogeology can be just as effective. Further dedicated observations are obviously needed to firm up the det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ethane on Mars.  相似文献   
218.
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脱粘的红外热像检测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闪光灯激励的红外热像检测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有望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脱粘的在线检测。为了推进该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脱粘检测中的应用,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脱粘脉冲热像检测的规律,得到了决策参数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检测极限的确定准则,并计算了脱粘大小和深度(绝热层厚度)的检测极限;提出了脱粘尺寸的测量方法及误差修正公式。所得的方程、数据和结论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脱粘的红外无损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准则。  相似文献   
219.
使用瞬态液晶(TLC)热像传热测试技术,对具有边缘倒圆的凹陷涡发生器局部传热特征和流动阻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凹陷边缘倒圆方案有2种:凹陷前边缘倒圆和凹陷边缘全部倒圆。凹陷的投影直径与通道高度比为1.0,凹陷深度与直径比为0.2,实验雷诺数范围为10 000~60 000。实验结果表明,在选取的雷诺数下,相比于光滑通道,边缘无倒圆的常规球型凹陷涡发生器阵列表面对流换热性能提升了约62.0%,相应的摩擦因子也增大了约73.0%。与无倒圆的常规球型凹陷涡发生器相比,边缘全倒圆的凹陷涡发生器换热性能提升了约3.6%,摩擦因子降低了约4.6%;前边缘倒圆的凹陷涡发生器换热性能提升了约11.0%,摩擦因子提高了约5.2%。综合看来,边缘倒圆使得凹陷涡发生器内部表面传热更加均匀;前边缘倒圆的凹陷涡发生器综合换热性能最高,比边缘无倒圆的常规凹陷涡发生器高出约9.6%;而边缘全部倒圆的凹陷涡发生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比常规凹陷涡发生器高出近4.4%。  相似文献   
220.
目标识别和跟踪是模式识别领域的一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单传感器( 雷达或红外成像) 的系统存在着局限性, 分析了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的必要性, 介绍了目标识别和跟踪系统进行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的方法( 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及其在提高目标识别和跟踪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方面的优势。介绍了基于智能模型和基于多层前向网络的目标识别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