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95篇
航天技术   128篇
综合类   17篇
航天   21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381.
卫星遥感图像信息作为姿态敏感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标敏感器可以从卫星遥感图像信息中提取卫星的姿态信息,它根据卫星实时图像与基准图像之间的偏移量,计算出卫星的姿态。对陆标敏感器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在图像匹配技术中采用基于区域特征的先粗匹配、后精匹配的匹配算法,在姿态确定算法中对可能达到的姿态测量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陆标敏感器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卫星姿态信息,作为新型光学姿态敏感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82.
多传感器遥感图像数据融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点研究了卫星遥感图像融合技术.通过在Matlab平台上实现基于颜色空间变换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分析了颜色空间变换的融合特点,并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多光谱图像以及SAR图像的融合结果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的融合方法在不同分解和重构级数下所获得的融合图像的特征,比较了各级融合图像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别;通过对高分辨率图像和多光谱图像的融合实例,给出了达到融合目的所应进行的最低分解重构级数与两原始图像空间分辨率指标比值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不同小波因子对融合结果的影响,并结合颜色空间变换方法的融合结果得出了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383.
基于累积差分图像和高斯背景统计模型的烟尘目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烟尘目标灰度与天空背景灰度很接近,目标内部灰度分布不均匀,且形状和面积会随着时间不停变化等特点,提出了一种由粗到精的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通过累积差分图像序列得到烟尘目标出现的大致区域,再通过构造高斯背景统计模型得到每一个可能目标点的精确分割阈值,用该阈值在上一步操作得到的目标区域内部进行逐帧精细分割,得到烟尘目标出现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可靠、快速地检测出烟尘目标。  相似文献   
384.
为了实现资产与计量管理的协调统一,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了资产全寿命周期、多维度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管理的数字化。同时,该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业务数据整合分析模式,为仪器等资产的数据分析与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5.
针对PIV技术的直接测量法中图像的可读性和可测性,讨论了从模拟图像到数字图像,最后到粒子像斑中心位置的确定过程中的误差规律;并提出一种称之为粒子像斑定位偏差综合评估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提供了一个能较为全面地定量考察PIV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软件)在整个图像读入及粒子定位计测过程中对真值偏差的评估方法。最后,对石油大学流体测试室所开发的PIV图像实时采集处理系统进行了其定位偏差的评估测试。  相似文献   
386.
DPIV系统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多年从事系统的PIV测试技术研究,经过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目前国内第一套完善的实时数字式粒子图像测速(Digital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系统,实现了速度场和涡量场的实时测量,而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各项流体力学的实验测量中,其中包括:1.5M超声速喷流实验、三角翼前缘涡破裂复杂流场测量实验、大型工程水洞流场校测、绕摆动圆柱卡门涡测量实验以及锥阀管道模型和漩涡分离器内部流场测量实验等[1~3]。  相似文献   
387.
基于骨架角点的双目图像模板匹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学形态学算子抽取图像的骨架 ,根据图像骨架角点进行模板匹配。提出一种有效的双目图像的匹配算法。其特点是计算量小 ,匹配速度高 ,适用于角点明显的图像。  相似文献   
388.
李强  王正志 《宇航学报》1999,20(4):8-12,24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数据压缩与噪声和抑制综合技术,它具有运算简便,能在保持原图精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斑点噪声影响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将噪声抑制与数据压缩过程同时进行,在对SAR雷达图象的处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89.
The main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O-1 Hyperion data in discriminating and mapping diagnostic alteration minerals around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PCDs), verified by field survey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A partial sub-pixel method, mixture tuned matched filtering (MTMF), was implemented on a pre-processed and calibrated Hyperion dataset. The tested area is situated at the Central Iranian Volcano-Sedimentary Complex, where abundan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like Sarcheshmeh, Darrehzar, and Sereidun are located. The characteristic alteration minerals identified by Hyperion data included biotite, muscovite, illite, kaolinite, goethite, hematite, jarosite, pyrophyllite, and chlorite. Discrimination of these minerals especially biotite and iron oxide (hematite and goethite) can provide valuable evidences for PCD exploration projects. Results revealed that Hyperion data prove to be powerful in discriminating and mapping various types of alteration zones while the data were subjected to adequate pre-processing.  相似文献   
390.
The two TAROT (Télescopes à Action Rapide pour les Objets Transitoires; Rapid Action Telescopes for Transient Objects) installations are fully robotic optical observatories with optimized observation scheduling, data processing and archiving. Zadko is a 1 m telescope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fully robotisation of the Zadko telescope has just been completed; it is now included in the TAROT network.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is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robotic optical telescopes. We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the network to participate in a satellite and space debris tracking program. This network will access almost all geostationary belt objects, and provide the first real-time satellite positioning capability. The inclusion of the 1 m Zadko telescope into the network significantly extends the efficienc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existing two telescope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